挺拔的身姿、刚毅的面孔,穿着迷彩服走村串户,湖南省军区驻桑植县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正平走路快得让人跟不上脚步。好不容易抽空接受记者采访,他先立正站好,脱下军帽,露出来的斑白双鬓让人很难相信他才42岁。
湖南省桑植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自1988年以来,湖南省军区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连续30年坚持对口扶贫桑植县,吴正平是第23位接过重担的扶贫干部。
2015年2月,吴正平带领工作队走进扶贫点刘家坪白族乡新阳村,把扶贫岗位当作战场,把脱贫攻坚当作军令,全力以赴扶贫纾困。3年来,新阳村的面貌日新月异。
“村民吃的是望天水,住的是木房子,走的是泥巴路。”吴正平回忆,3年前第一次进村时,新阳村的贫困程度令人吃惊。作为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该村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全村449户1580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47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0.3%。
新阳村地处三乡交界山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精准扶贫缺了位。”吴正平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群众最期盼、反映最强烈的安全饮水问题。经过与水利部门和扶贫办的多次协调,2015年10月,铺设自来水管道6000多米,彻底结束了全村群众靠天吃水的历史。
随后,他又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村小学、低压电网改造、“阳光院”安居工程等12个建设项目,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全面解决了新阳村饮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组织活动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最让新阳村村民自豪的是,村里新建的两排富有白族特色的小楼。一排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排是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来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阳光院”,孤寡老人熊廷华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他的新家。35平方米的住房,有卧室、卫生间、客厅、厨房,电视、灶具等,生活设施齐全。去年年底,熊廷华等20户无力改善住房的贫困户免费住进了这里。“原来住的木房子,雨天漏水,冬天漏风。现在住房条件这么好,做梦也没想到呢。”
“阳光院”的对面就是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民熊杰桂说:“有了文化广场,咱老百姓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健身跳舞,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熊杰桂一家的生活也大变了样。两个儿女在国家优惠政策及湖南省军区捐资助学帮助下均完成了大学学业,大女儿去年还成为长沙一所高中的美术教师。老伴儿刘文章说:“现在遇上了好政策,儿女又争气,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拔穷根还得靠产业。针对新阳村耕地面积较少的现状,扶贫队积极探索股份合作扶贫模式,开拓思路、巧借外力,联系引进张家界禾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新阳村合作,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等多种形式,联合开发周边6个村的土地,建起523亩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每年为新阳村集体增收15万元,入股贫困户年均分红450元,务工人员月均增收1800元以上。
村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不但成了按月上班领工资的工人,而且还成了股东。钟菊花就是入股的贫困户,她掰着手指算了算去年的收成:“入股分红450元,土地流转租金1000多元,基地务工收入8000多元。光这三样收入,少说也有1万元。”
新阳村党支部书记庹文华告诉记者,这几年工作队还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土鸡、土猪、豪猪等特色养殖,并建成了300亩优质果林,建成2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
3年来,工作队共协调投入扶贫资金2700余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35个,新修和整修道路10余公里,新建便民桥12座,推动48户危房改造、10户易地搬迁,安装太阳能路灯195盏……宽带也进了村,鼠标一点,村里的产品可销往全国各地。
到2017年底,新阳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是2014年的2倍多;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底负债4万元,发展到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为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和村级产业持续发展,吴正平还筹划建设“民俗大戏台”,把当地白族的民歌民舞民俗搬上舞台,通过少数民族美丽乡村与红色旅游、生态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不断为新阳村探索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老区一天不脱贫,部队一天不撤兵。”这是湖南省军区对桑植老区人民许下的坚定承诺。吴正平这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我军根本宗旨,和平年代参加扶贫攻坚是省军区部队官兵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记者 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