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家雀儿

    作者:刘琪瑞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7日 09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欣赏更多“留住乡愁”融媒作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

        【留住乡愁】

        家雀儿是它的小名,大名叫麻雀,俗名还有小雀儿、老家贼、山雀子等。

        家雀儿是农人的朋友,是故乡的一个符号。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旷野上飞翔,在一根根电线上跳跃,宛如五线谱上一个个黑亮的音符,不时弹奏出悦耳的乡村奏鸣曲。

        家雀儿在鸟类中是个小不点儿,名字前往往要加上一个“小”字——小麻雀、小雀儿。它们实在太小了:小脑袋机灵地左顾右盼,小眼珠儿绿豆粒似地骨碌碌转悠,小爪儿总是在泥地雪野上印满密密匝匝的印记。

        好多俗语、谚语都因它的“小”而生,比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形容小而完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形容胸无大志);“老家贼吃不下二两谷”(形容肚量小)……

        家雀儿是个乐天派,就像一群孩子,不论飞到了哪儿,永远都叽叽喳喳、吵吵嚷嚷,一言不合就掐开了架。屋檐下、河畔湖边的高柳上甚至高压线上,它们边掐边吵、上下翻飞,好不热闹。

        家雀儿还是筑巢做窝的高手。往往夫妻俩飞上飞下,衔来破棉絮、树枝、草叶之类,在高树上做巢,看似摇摇欲坠,其实牢固得很。

        更多时候,它们会在低矮的房檐下做巢,洞口仅能容得下它们小小的身子,以致我们掏鸟蛋时伸进去的小手也会被挤得生疼。

        乡下的孩子把家雀儿当成最好的玩伴,“掏家雀儿”是最好玩的游戏之一。家雀儿是标准的“夜盲眼”,天刚落黑就看不清东西了,以至于早早进窝上宿。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在天黑时拎着手电筒,去屋后的房檐下摸雀儿,手电一照它就惊得一动不动,手伸进窝里,顺顺当当就能把呆呆的家雀儿掏出来,有时还能摸到一窝儿家雀儿蛋。也有倒霉的时候,冷不丁摸到一条蛇,未及掏出来,那种冰凉凉的感觉就已经意识到了,直吓得“哎呀”一声,差点儿从小伙伴的肩上栽下来。

        有时,我们也会做了土弹弓打家雀儿,瞄准矮墙上或者草垛旁呆呆蹲着的家雀儿,只听“嗖”的一声,小雀儿应声落地,身旁的大黄狗撒着欢儿飞奔而去,屁颠屁颠儿地将它衔回来。母亲知道了,吓唬我们:“打吧打吧,打了小燕子,变成没毛儿的丑秃子;打了家雀儿,让你们说不上媳妇……”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下雪天罩家雀儿。在雪地上扫出来一片空地,撒上稻谷或麦粒,用一根长长的绳子一端绑上一根短木棍,用木棍撑起筛子的一角,我们则牵着绳子的另一端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候着。

        家雀儿先是叽叽喳喳飞过来一两只,然后呼朋引伴一大群。躲在远处的我们瞅准时机猛地一拽,“轰”的一声后家雀儿炸了群,总会罩进筛子里不少。

        家雀儿气性大,不像其它鸟儿可以放在金丝笼里好好地将养,它们天性无拘无束,如果豢养,用不多久就会气得嘴角吐血,绝食而亡。小时候,我们捉了家雀儿回家,母亲总说:“赶紧放生去,留着也养不活,还落得杀生的罪过……”

        家雀儿食性杂,主要以谷物、草籽为食,春天养育幼雀时也吃棉铃虫、菜青虫、金针虫等害虫。家雀儿鬼机灵,在啄食谷物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未成熟的一般不食,向阳处或者高处的熟得早,便呼朋引伴飞来先吃,然后再吃晚熟的,啄食水果也是这样。所以农人对它防不胜防,常在野外扎了稻草人吓唬。那些奇形怪状的草人儿兀地立在田埂上,一个个形态诡异,成为故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房子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恐怕难以找到茅草屋、木头房了。没有了低矮的屋檐,没有了一个个金色的草垛,不知道我们的老朋友——那些已经为数不多的小家雀儿在哪儿安家?

        (作者:刘琪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