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在种树方面,原山没什么秘诀,靠的就是一辈子的理想、信念——那就是把树种到山顶上、种在石头缝里,看好树、管好树。”望着窗外这片绵延的林海,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这样感叹。
林场现有1070名职工,每位职工来林场上班的第一课就是学栽树,不仅要栽得活,还要栽得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些年一代代“种树能手”栽种了一片林,也锤炼了一种精神——原山精神。
作为林场转型发展的带头人,孙建博3岁时因病致残,那段苦难经历练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面对当年林场濒临破产的局面,他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原山精神,引领着原山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回望过去的60年,原山林场的“林一代”让这片荒山变成绿水青山,“林二代”带领林场探索转型,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这里,艰苦奋斗没有休止符,如今“林三代”等一批批年轻人纷纷奔向林场,播撒青春与汗水。“越来越多儿时的伙伴成了同事、战友,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更加美丽的新原山。”“80后”的“林三代”贾玄璞告诉记者。2013年他回到林场,成为一名从小就无比崇敬的森林防火员。
近年来,原山精神内涵不断融合产业多元发展,衍生出了多项原山生态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提供动力。“种树、看树、管树,这里面都有文化,你学不透,你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林业人。林业人要把林业人的文化吃透、用活,再把文化换成产品、实现效益。”孙建博说。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本报记者 赵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