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种菜也“种电”、编制手工艺品赚美元、工厂开到家门口、居家就业变工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广西贵港市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抓准特色产业这个关键,探索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产业帮扶脱贫之路,帮助贫困农户从源头拔掉穷根。
观念转变让地生“金”
在贵港市港北区,上万亩连片种植的百香果引人注目。而这片百香果的股东多达数十家农户。农民零散的土地能聚集发展,得益于4个字:观念转变。
“观念转变是摘掉贫困帽的前提。”港北区庆丰镇河龙村农民何成佳看着自己管理的15亩地说,曾经,大家习惯固守“一亩三分地”,温饱尚勉强,小康梦难圆;如今,在党员干部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股变股东,“小康梦在路上啦”。
同样在港南区木格镇和平村百香果种植基地,300亩百香果散发阵阵果香,这是群众抱团发展的结果。“原来单打独斗干不了什么,脱贫都困难,更别说致富了。”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凡超说,农民将土地整合出租获取租金,又可参与基地管理,资金、技术、销售等问题由合作社承担,农民既省事又省心,又不承担任何风险。
“农户在无须付出成本、劳力的情况下,每年可净收益一定资金,实现双方共赢。”贵港市扶贫办主任黄玉娟告诉记者,贵港市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对农村各类产权进行确权、赋权、易权,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同时,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要素,以产业发展助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拓展提升脱贫攻坚工作。
产业是脱贫之“根”
放眼望去,桂平市蒙圩镇棉宠村占地6600多亩的光伏发电板蔚为壮观。采光板下,一些村民正在给应季蔬菜施肥。这是玉柴集团桂平农光互补光伏项目,计划投资15.6亿元,发电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
“项目利用农业大棚建设光伏发电,开创了‘生态农业+扶贫工程+清洁能源+休闲观光’的新型‘三产融合’经济模式。”玉柴农光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宇告诉记者,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发电2.4亿千瓦时,可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成为助力脱贫的生力军。
“我们现在不仅种菜增收,还‘种电’增收。”蒙圩镇流澜村十队贫困户岑敬超说。目前,流澜村50户贫困户全部搭上了光伏发电项目的快车,不仅每户都有年底分红,而且还可到发电站参加劳务领取工资,收入比以往翻几番。
贵港市积极引导各县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因地制宜,把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基本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贵港市委副书记钟畅姿告诉记者,目前全市65个预脱村均建立了1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市区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以上,电商服务点建成率达100%。
就近就业成常态
“今天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我要由衷感谢党中央、感谢习总书记!”在平南县平山镇易地安置小区,贫困户孔宪胡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如数家珍,令在场的人无不赞叹。孔宪胡以前住的泥瓦房,每逢下雨提心吊胆;如今住进政府建好的砖混房,上班就在几百米外,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在平山镇,就近就业、居家灵活就业已成常态。走进贵港市荣泰工艺品有限公司,“贫困户就业公示”展板引人注目:73位贫困户的姓名、岗位、就业情况一目了然。“去年就脱贫了!” 正忙碌着编织活儿的农民苏德超说,竹木芒编比较轻松灵活,可以在工厂编也可以领回家编。
“全镇有大小企业50多家,正逐步形成编织、电子信息、家具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纺织业和电子商务六大产业,解决近万人就业问题。”平山镇党委书记韦全贤说,目前平山镇有8家竹木芒编企业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富民行动”,与155户贫困家庭建立结对帮扶,每户年收入1.5万元左右。
“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号角已经吹响,产业富民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贵港市委书记李新元说,贵港将继续坚持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百香果、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发挥产业覆盖带动作用,多元化增加群众收入,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