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中国地形图,你可以看到,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地形孕育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如今,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让江河“握手”,纵横联合,在中华大地编织着“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积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这项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工程,推动南水北调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北方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不断夯实水资源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决胜阶段。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从全面建设到运行通水,在保障受水区居民生活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库区和沿线治污环保,应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
构筑中华大水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同时强调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表明了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华北地区水资源长期超采,地面沉降、河流干涸等生态危机接踵而至,发展付出的代价沉重。
经过50年规划论证、10多年建设,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
世界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南水北调人用中国智慧筑起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
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经完成四个调水年度的通水任务,中线工程连续三年不间断地供水,经受住了严寒、洪水等严峻考验,表明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质量是可靠的,运行是安全的。
五年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过大运河连接起江苏、安徽、山东三省,实现了稳定调水,做到了旱能保,涝能排——东线工程的建成,完善了江苏省原有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徐州等7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特别是山东省骨干水利工程与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形成互联互通的T型水网体系,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本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
五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调来了生命水,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
南水北调工程已带动北京市形成一纵一环水网工程,连通了地表水、外调水、地下水和各大水厂,形成三水联调、环向输水、放射供水、高效用水的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格局;
天津市形成了引江引滦相互连接、联合调度、互为补充、统筹运用的城市供水体系,形成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
河南省依托南水北调构建了长约1000公里蓝色大动脉,纵贯南北,连接起一纵四横的水网体系;
中线工程与河北省廊涿、保沧、石津、邢清四条大型输水干渠形成一纵四横水资源格局,构建起冀南可靠的供水网络体系。
“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如是说。
北方供水生命线
2014年7月,河南省平顶山市遭严重旱灾,用于城市居民供水的白龟山水库见底。危急时刻,中线工程紧急抗旱调水,时任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建生感叹:“南水北调送来救命水啊!”
保障北方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是南水北调事业的清晰指向。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为北方地区提供了新的水资源通道。而且,南水北调工程效益远好于预期。
根据中央批复的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为受水区各城市的补充水源。受水区覆盖北京、天津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33个地级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通水以来,已成为北京、天津等多地的主力水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累计调水超过100亿立方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四省市5310万人喝上南水北调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
在北京,南水北调水占城区日供水量的73%,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密云水库蓄水量由通水前不足8亿立方米,稳步增长超过19亿立方米,大幅增加了首都水安全战略储备;
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都喝上南水,从单一“引滦”水源变双水源保障,供水保证率大大提高。南水置换地下水,天津地下水位回升17厘米,改变了农业、环境用水“靠天吃饭”的局面;
在河南,郑州、新乡、焦作、安阳、周口等11个省辖市全部通水,1800万人喝上南水,夏季用水高峰期群众再不用半夜接水了;
在河北,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等7个城市1510万人受益,特别是黑龙港地区的400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四年来,累计调入山东境内水量约20亿立方米,输水水质经环保部监测,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山东省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极大缓解了胶东半岛等地水资源短缺状况。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国家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战略措施,可望彻底改变华北地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地下水的状况,改善黄淮海平原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和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如此评价。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