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教育要“看见”人

    ——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和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的对话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0日 04版)

    孩子不仅仅是学生,孩子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

        《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俄文版是在1980年出版的,当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的顾明远看了以后既震惊又感动。他意识到:“我们以前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要怎么爱?就是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本书讲述的是1951年苏霍姆林斯基招收了31个孩子办了一所快乐学校的故事。这些孩子是二战后期出生的,很多都是来自于不完整的家庭,年龄差不多6岁左右。在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简简单单把知识教给孩子,而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特别是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培养完整的心灵。

        《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不仅反映了教育过程本身,还包括了教育学的全部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很不喜欢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教育学以及教育者对孩子的态度,特别反感那时的教科书总是说我们的‘学生’,而不是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不仅仅是学生,孩子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就写下了这本书表达他对教育、对孩子的理解。这本书包括了情感发展、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劳动教育等内容。”苏霍姆林斯基之女苏霍姆林斯卡娅说。

        在这部书新版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学校有大纲,有课程,有制度,有带着知识到学校教学的老师们,但还有一个东西——这就是教师的心灵,一个活的人的心灵。这个心灵就是像每一个父亲、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每走一步的理解、每一次神态变化的关注。在苏霍姆林斯卡娅看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心灵的一种特别人性化的描述,我自己找不出比这种诠释更贴切的对教师心灵的解释”。

    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体现出他对孩子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但是‘看见’孩子却不那么容易,因为看见孩子包括看见孩子内心的东西。对老师来说,我们应该要看见不同的孩子,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点。”苏霍姆林斯卡娅这样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对心灵的表达。

        师生关系非常微妙,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体现出他对孩子的态度。

        “正是这些微妙的地方,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顾明远认为。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说:在头半年时间里不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给孩子第一次打分的时候,不打不及格。

        现实中,老师又该如何做到把心灵献给孩子?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的老师关心孩子不充分,往往只关心聪明的孩子。比如我在一节课上看到一个老师对同一个学生提问8次,对有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当然因为大班的缘故老师照顾不过来,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老师确实要关心每个孩子,看到孩子的变化。”顾明远认为。

        “在课堂上应该了解不同孩子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甚至情绪状态,在提问或给他们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在他们察觉不到的时候体现出区别。不能用同样的问题去问所有的孩子,并要求同样的答案。对于那些反应比较慢的孩子,如果他回答对了应该要给他表扬,如果回答得不完美也应该给他表扬,因为这个表扬比他的回答更重要,要看到他自己比之前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卡娅认为。

    父母要注意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现在的教育更加复杂。重提把心灵献给孩子有什么新的时代意义?

        “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孩子可能比我们成人要更快地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可能是孩子教老师、教父母了,这种变化自然就影响到了孩子与老师互动以及教与学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卡娅表示,苏霍姆林斯基以及其他教育者强调,在孩子们刚学会学习和思考、思维刚起步的时候,父母应该注意把非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东西、德行的东西尽早传递给孩子。在新时代,教育者要注意跟孩子交流,尤其是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交流,父母可以从两三岁起就注意对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影响,因为这些是会留在长时记忆之中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和谐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重视人的精神世界,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对心灵的理解,在我看来,主要讲的就是精神世界。”顾明远说,我们现在讲“立德树人”,也就是说要培养孩子精神世界。脑科学研究指出,人的记忆是没有关键期的,在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对一些细节会记不住,十四五岁反而是记忆力的发展高峰。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甚至早在0~2岁,人的情感就开始发展了。所以父母要不断跟孩子交流,包括语言、情感的交流,培养孩子开朗、自信的性格。立德树人强调的不仅是道德品质,更是整个心灵,整个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当年在回答一位教师来信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把心灵献给孩子,那把什么留给自己呢?”苏霍姆林斯卡娅的理解是,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同时,我们不该留有铁石心肠和怨恨心理,我们自己也会留下一个非常完整的、善良的、满足的心灵。换句话说,请大家热爱自己的职业,请不要认为这是牺牲。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