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系列报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探索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形成以党建为引领、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参与、三级网格员协同、“大联动微治理”的社区治理模式,推动越来越多兼具品质、活力、人文、和谐的社区不断涌现,城市发展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党建引领,推动社区共治共享
“我基本上每天都来‘夕阳公社’,在这里不仅被照顾得很周到,而且和很多老人一起读报、练字、画画,过得很充实,不用孩子们操心。”11月15日上午,83岁的田秀芳第一个来到“夕阳公社”,边看电视边等待其他伙伴到来。
“夕阳公社”是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长兴社区双桂花园三期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日间照料中心,全方位地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服务。“养老不离家,最美夕阳红”也成为长兴社区党员服务创建活动之一。
双桂花园三期是失地群众的安置小区。在安置过程中,社区党组织同步建立,引领群众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长兴社区党委书记赵国成介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站、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协会等机构相继成立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社区“两委”的党员干部积极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先后开展了‘党员亮身份,服务当先锋’‘给生活添彩,让人生精彩’‘七彩社区学堂’等一系列党员服务创建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此外,社区还组建了‘红马甲’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义务巡逻、环境整治、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等项目,如今已经有108名在册党员志愿者。”赵国成说。
此外,长兴社区还采取“互联网+党建”的模式,开发线上“党员e家”网络平台,搭建政策宣传、党员管理、便民服务和诉求表达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既能向社区居民适时传递党的理论政策、社区动态等信息,又可以提供民生播报、办事流程等服务,实现了社区党群联系的无缝对接。
长兴社区还与相邻的4个社区联合组建双桂花园区域化党组织联席会,共同商讨区域内重大问题。在联席会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发挥着龙头引领作用,针对安置规模体量大、安置人口多、跨区域安置等问题,深化推动街道管理体制创新,确定了“以基层党建为龙头、自治管理为核心、群众参与为导向、财务公开为重点、民生满意为目标”的社区治理思路。
温江区,是成都发展进程中城镇化较快的区域之一。温江区积极探索“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健全共建共享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将全区107个农村社区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居民生活共同体。
万春镇的天乡路社区在党建的引领下,成了社区治理发展的典范。天乡路社区党委书记王世军说:“刚刚搬进小区的时候,随处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家庭还在楼上养鸡,吵得大家不得安宁。后来,小区的党员积极亮出身份,选出小区党支部,并在各党支部的引领下建立了小区公约,居民通过互相监督等方式,使得小区环境和卫生有了极大的改善,居民的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在成都,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加强社区工作的一条经验。社区党组织把居民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定期联系、专人负责的服务居民机制,提供精准高效服务,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
“三社联动”,促进居民自治
11月17日上午,在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居委会门前的小广场上,几位居民在广场一侧的蔬菜摊位前精挑细选。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个摊位的蔬菜是每天早晨直接从蔬菜基地运送过来的,很新鲜啊!我们社区居委会直接对接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社,没有中间商的介入,比周边市场的菜价便宜20%还多呢!”
随着政府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通过购买服务将部分公共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黉门街社区“两委”逐渐从以前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紧紧围绕居民的生活便利、文化多样和公益慈善等方面开展工作,不仅为居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还极大地提高了居民自治的积极性。
申民辉介绍,黉门街社区通过引进专业化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方式,建立了“社工+义工”联动机制,让社工与志愿者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优质、丰富的志愿服务。如今,黉门街社区引进了50多家社会组织和200多家社会企业,积极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体,推动社区发展治理。“我们设立的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平台,不仅能让居民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治理,真正让大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而且引进的社会组织也能依托平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服务,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也通过社工、社会组织与社区的“三社联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社区营造项目,让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得到提升。该社区发动居民一起开发闲置小地块进行种花植绿的“口袋花园”和把花送进居民家中的“点亮我家小阳台”两个项目,激发了群众的参与性,广受社区居民欢迎。现在,社区处处见花,拐角就能遇见美丽。玉林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说:“这些项目不仅让阳台和街巷的花朵盛开,更让社区居民幸福的笑脸绽放。”
玉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瑞琴介绍,玉林街道积极整治背街小巷,开展用花草点亮街巷、用文化浸润生活的“花开玉林”工程。在行动中采取了“街道建设+群众参与”的方式,建立健全“共建共享”城市环境管护机制。此外,街道将已经打造完成的街巷、花坛、花墙划分成固定区域,将花卉的日常养护以项目方式开展认领,居民自发成立了10余支志愿者队伍,当起了“护花使者”,形成了驻区单位和辖区群众互联互动,共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我们坚持处理好行政推动与共建共享的关系,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形成共享资源、共享文化、共享服务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张瑞琴说。
玉林街道实现“三社联动”,是成都市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自2012年开始,成都市每年都会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发展,锦江区、高新区等还建立了社会组织学院、孵化器等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没想到现在政府办事这么快,只用了一天时间,社区网格员就将老年证送到了我家里。”家住成都市成华区关家社区的黄春林向记者介绍,他60岁的当天,社区网格员彭超群就上门为其介绍并免费办理老年证,利用网上市民服务中心平台,很快就拿到了老年证。
让数据跑起来,抱怨降下来,这是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大联动、微治理”以来的新成效。成华区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创新提出了以“联动发现问题、联动解决问题”为核心,以“横向信息资源整合、纵向各级联动联勤”为路径,以“在服务中治理、在治理中服务”为抓手,在原有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起以信息化为引领的基层服务治理“大联动、微治理”体系,探索构建“智慧治理”新模式,为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积累了成功经验。
“大联动、微治理”体系是成都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提升城乡社区生活品质的一个缩影。今年9月初召开的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明确提出,用3到5年时间,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努力建设舒心美好、安居乐业、绿色生态、蜀风雅韵、良序善治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当前,成都已建成城市社区802个、涉农社区1060个、村2474个。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作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各区(市)县党委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相应机构,作为推进工作的统筹部门和抓手。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难题。以前,社区治理工作职能分散在40多个部门,社区治理存在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如同‘九龙治水’。如今,成都组建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综合统筹各个部门和各类资源,专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致力于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重塑一座享誉世界的宜居生活城市。”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9月,成都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即“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就提高国家中心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充满活力、管理有序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作出全面部署。
据了解,成都市将通过科学规划社区空间和公共资源,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健全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等建设品质社区。通过打造社区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满足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的需要,建设活力社区。
成都市拟通过实施老旧院落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五大行动,推进社区全域景观化创建,创造社区开放空间,建设美丽社区。目前已针对“棚户区、城中村、老旧院落”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等硬件打造中的“软肋”,社区服务提升、平安创建等软件建设中的“硬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细化分解为57项具体任务,责任落实到62个牵头部门,采取项目化方式推进落实。
成都市提出以文化人、以德润城。通过促进“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深度融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弘扬市民开放、包容、友善精神,建设人文社区。通过加强城乡社区法治建设,加强和完善社区自治功能,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培育社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组织等,建设和谐社区。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见习记者 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