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户华为)12月1日至4日,“唯物史观与民国学术及社会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主持。
王伟光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国从1912年成立到1949年结束,共存在了38年。这38年也是中国发生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近年来,民国史成为显学,吸引了不少学者在这块园地上耕耘,涌现出丰硕的学术成果。同时,民国史的影响溢出学术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掀起所谓“民国热”。让我们忧虑的是,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一些错误思潮随之沉渣泛起,对“民国”存在片面美化、拔高的偏向,甚至得出一些荒谬的看法。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基础知识的欠缺,也有思想方法的偏差,还有一些人则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罔顾历史真实。这些错误思潮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公开歪曲民国史的历史进程,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这种倾向者还是少数。相当多的是第二种,即忽略大的历史进程,将零碎、局部、片断的历史事件加以扩大、夸张,这必然导致对整个历史真实和历史进程的扭曲,影响到我们对大的历史方向、历史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以上错误思潮,究其实质,还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怪。民国史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摈弃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于民国具体人物、事件的研究,一定要放在大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研究。作为专业史学工作者,有责任通过科学、理性、客观的研究,对民国的学术和社会发展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史学界的积极发声,告诉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受众——一个真实的民国,真正充分发挥史学资政育人的作用。
李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把握历史潮流的前进方向。历史给文学艺术以滋养,但我们绝对不能让历史虚无化,不能戏弄历史。近年来,民国史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一定程度存在过度美化民国的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召开“唯物史观与民国学术及社会发展”研讨会,非常必要。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讨论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入探讨民国学术和社会的真实面相,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金以林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乔治忠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庞卓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会由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主持。5位学者分别对“被网络神化的民国学人”、民国时期唯物史观史学发展、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反思、“民国经济十年黄金期”质疑、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民国时期的思想流派等主题作了深入探讨。
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围绕民国时期的学术体制和各学科发展,反思“民国范”与“民国热”,就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唯物史观对民国学术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史家和史学等主题,分组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经过讨论,对民国学术的实际情形、民国时期唯物史观的深远影响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入、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对如何正确地评价和定位民国学术及其社会发展达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所谓“民国范”“黄金时期”,更多是今人的刻意建构,而非历史的实情。实际上,民国当局对于学术、思想、言论的压制相当严厉,民国社会凋敝、失序的一面不容回避。对于民国学术环境、学术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拔高、美化,对于唯物史观及其指引的学术的漠视和贬低,都不是健康的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有必要通过认真严谨的学术研讨,总结民国学术及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学术思想的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