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动态】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日前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58篇学术论文。
儒学与时代 孙向晨指出,“儒学与时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时代命题,我们应当抱有一种开放的姿态,才能更好地推进儒学的发展。杜维明指出,儒学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性知识,应当与世界各大文化传统进行积极对话。张学智指出,儒学的发展既包含对传统的继承、阐释和弘扬,也包括对传统的自我批判。朱杰人指出,儒学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儒家学者肩负着任重道远的使命。陈来则针对美国学者德里克基于后殖民的立场对儒学复兴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指出“替代现代性”反映了人们对欧美现代性的不满,谋求既符合自己国情、更符合人类要求的现代性是无可厚非的合理要求。
儒学与现代性 现代性与现代化是我们的时代处境。姚新中认为,儒学必须经过现代转换,而儒学的复兴与现代性的洗礼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儒学要成为批判现代性、重塑现代性的有力工具。吴展良认为,现代性的核心特质是将“个体存在”作充分而自由的发挥,由此必产生各种异化问题,然而注重整体的中国文化传统则能充分应对这类问题。
儒学与人文精神 谢遐龄指出,儒学研究具有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指引全球各民族的精神安宁的价值。赵法生认为,殷周之际的“宗教突破”极大地推动了西周以来人文精神的发展,并为西周以降的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曙光。
儒家德性与公共理性 倪培民认为,儒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具有欣赏性和创造性的审美境界,而道德的实践方法(功法)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重要途径,值得重视。关于儒家德性概念是否具有公共性维度,吴震认为,儒家核心价值的“仁”不仅是个体德性的表现,也是构筑社会性道德的基础,而儒家仁学可以成为沟通公德与私德这一“两德论”的哲学基础。高瑞泉指出,传统儒家的信德不只是私德,同时也是公德或社会美德,而信德之重建则需从信用、信任、信念、信仰等四个层面展开。
家、国、天下及儒家政治哲学 何俊指出,马一浮《群经统类》反映了其对传统中国学术的根本认识,提示了理解宋明儒学的别样路径,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曾亦依据古代的礼制规定,考察了孔子以孝道为中心对古礼进行的创新性发展。刘增光指出,熊十力区分了道德之孝与政治之孝,进而对儒家孝道思想提出了崭新的理解与诠释。
儒学的国际视野 以他者为镜像可以预示儒学的未来发展。陈卫平指出,中国传统的致知之道具有民族性特征,可以与西方意义上的认识论或伦理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重建认识活动与德性修养融合为一的独特传统。黄勇指出,解决从事实推出价值的“休谟问题”,美德伦理学是一个好的角度,朱熹通过将仁义礼智确立为人的独特性,给出了儒家式的解决方案。
(作者: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