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8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访云南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市委书记孔贵华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4日 08版)

        【市县委书记专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云南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市委书记孔贵华认为:“这是新时期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要求。”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云南全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都有居住,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承担着排头兵和领头雁的作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云南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这要求大理市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要走在全省的前列。

        “大理经济社会这些年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各民族的团结。近年来,大理全市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民族团结示范市创建为抓手,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民族人才培养、巩固团结和谐局面等六项重点工作,实现了发展基础、生态环境、群众生活、民族和谐四大跨越,取得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成效。”孔贵华说:“大理市已经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城市’,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到了全新的战略高度。”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理地处滇西要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西南丝绸之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境内本土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青藏文化、海洋文化、印度文化在这里交汇叠合,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孔贵华表示,为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大理市今后要通过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长久以来,大理市境内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谱写了一曲曲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乐章。孔贵华告诉记者,今后大理市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孔贵华与记者谈到,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位市委书记表示,大理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以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目标,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保护好大理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同时,将依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优势,充分发挥古城、古镇、古村的支撑作用,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深入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力争将大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让各族人民共享旅游经济发展成果。

        尽管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民族团结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孔贵华指出,接下来大理市将继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的“七进”活动,认真实施全省民族团结“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和“民族村寨示范”建设工程,充分调动全市各族群众参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将结合精准扶贫,不断强化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力争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