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有一种精准扶贫叫广西博物馆

    作者:高磊 陶枫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1日 14版)

        教学现场。 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村民们正在织布。  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培训班学员正在编花瓣拌线。  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守望家园】

        在人们心目中,博物馆可以为社会做什么?办展览、做讲座、传播知识……总之,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其实,博物馆不仅仅可以做这些。转变思路,发掘与当下社会的结合点,寻找服务社会的更多方式,博物馆人正在探索。

        说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下简称“广西馆”)的扶贫工作,必须先说说馆长吴伟峰。他学民族学出身,1983年到广西馆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因工作关系“云游”广西,还曾做过乡镇管理工作;到博物馆后,管理和研究兼顾。他的研究涉及广西少数民族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展示、旅游、美食、民族工艺品等。

        在博物馆工作期间,吴伟峰一方面为馆内精美的民族织绣藏品而感到自豪,一方面又为濒临失传的织绣工艺感到焦虑。他开始思考,能否将博物馆非遗传承与农村扶贫相结合?

    传承与扶贫结合共赢

        广西的不少民族村寨,壮年男子外出,老弱妇幼留守,劳动力不足又缺乏销售渠道,导致生活困苦。如果博物馆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对留守的妇女进行织绣技能的培训,可以使她们在原生环境拥有一技之长;而当时广西旅游市场缺乏民族手工织品,织绣产品正好以填补空白。若把非遗与扶贫相结合,既可以促进民间工艺的传承,又能帮助贫困人群脱贫。

        心动不如行动!吴伟峰选择了广西金壮锦投资公司和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开展跨界合作。

        金壮锦是广西一家以壮锦产品为主的民族文化企业,有成熟的产业链,在非遗扶贫项目的市场转化方面比博物馆更有经验和优势;而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则汇聚了广西各种民族民间织绣工艺师和织绣从业人员。

        三方一拍即合。2012年,广西馆启动了传承非遗和扶贫相结合的第一次尝试——百色田东县的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作为织绣扶贫的重要一环,金壮锦在前期为项目提供必要经费,后期沟通农户与市场,保证产品最终化为收益。培训结束,金壮锦有偿回收学员的织绣作品,并与优秀学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购织绣产品。学员的作品也会出现在广西馆的纪念品销售柜台上。而他们中的佼佼者,比如广西民间工艺大师周建江,其作品还被陈列在广西馆的非遗展示馆。

        实践证明,这种合作颇有成效。通过产、学、研、展和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非遗扶贫培训带动了广西全区,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妇女,通过织绣摆脱贫困。如今,广西馆非遗扶贫培训项目运作成熟,每年进行一次,已经分别在百色田东县组织两次,贺州黄姚古镇一次,崇左龙州县金龙镇一次,南宁市两次。今年10月18日,首次面向社会招生的非遗培训(堆绣)在广西馆开班。

        广西少数民族聚集,每个地区每个民族传统的织绣工艺都不一样,培训也非机械复制,而是与博物馆织绣研究业务相结合,寻找相应的有织绣文化的村落开展。在技艺培训的同时,博物馆的专家也会对学员进行广西历史文化的传授,让学员认识到织绣技艺的价值和意义。织绣非遗培训成了广西馆的一大特色,研究和传承并举,让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时代活力。

    “授鱼”不如“授渔”

        凤立村68户贫困农民,是广西馆的扶贫对象。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凤立村已成为老弱妇幼留守村,贫穷、原生态成为其标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吴伟峰亲自带队去凤立村考察。

        吴伟峰注意到,凤立村临近历史名镇黄姚古镇。黄姚古镇是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区。然而景区中的旅游纪念品90%以上是食品,还有少量地方土特产,缺乏特色文化纪念品。于是,他决定仍采用织绣培训复苏当地传统技艺,给妇女一技之长。培训就选在黄姚古镇进行,周边村落感兴趣的妇女都可以参加。吴伟峰说,如此一来,织绣可以以古镇为主题,并长期在景区销售,确保了销售渠道的畅通;而学员的织绣作品则可以弥补当地特色民族旅游产品的空白,形成长期有效互动,并逐步辐射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中所要求的“因地制宜”。

        随后,广西馆在馆外开设了“精准扶贫商店”,帮助村民解决自家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扶贫店现已营运近一年,由广西馆办公室派专人统一经营管理,不断根据市场来调整店内商品和经营方式。比如,他们从最初直接售卖农产品,到后来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后再出售,努力做到效益最大化。同时,扶贫店也积极展开合作,引入更具吸引力的产品。例如今年端午节,广西馆和台湾花莲乡合作举办“壮锦太鲁阁锦历史文化展”期间,便用花莲乡特有的茶叶、配方和广西乡村自产的土鸡蛋,制作并销售“台湾版茶叶蛋”,颇受欢迎。除了食品,博物馆扶贫店也销售传统手工艺品,由馆内壮锦青年研究人员于明凤负责经营。她将自己研究设计的织绣纹饰,在培训时教授给手工艺人,产品在精准扶贫店销售。

        凤立村精准扶贫店的农副产品物美价廉,尤其是低于超市的有机蔬菜价格,吸引了许多周边的居民专门前来购买,不少还是长期回头客,店里的营业额持续增加。商店获得的利润再投入扶贫项目,如此循环。比如,博物馆使用近两年来获得的扶贫创收,为凤立村六盏屯的黄姓遗孤重新盖了房屋。同时商店的产销链也吸引一些青壮年人返乡务农。从种植生产到产品运输都由村民负责,参与各环节的村民都能因此受益,脱贫的道路越走越宽。  

        (作者:高磊 陶枫,系媒体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