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六盘山下见到张国勤时,他从宁夏隆德县文化馆副馆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才几个月。这时他已经62岁了,之所以要“超期服役”,不是因为他留恋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官”,而是单位有些工作还离不开他,还需要他继续奉献光和热。而对他本人来说,30年前就已形成的“长征情结”,是驱使他退而不休的精神动力。
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隆德县就在六盘山脚下,是全国有名的书画之乡。那天晚上,记者吃过晚饭走上隆德县城街头,看见一家经营书画的店铺依然亮着灯光,便走了进去。一进门就被悬挂在墙上的书画作品吸引住了,因为这些以长征为题材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艺术水准都很高。店里没有顾客,女营业员发现记者对这些红色题材的艺术品很感兴趣,便热情地带记者到二楼观赏。二楼的红色作品比一楼的更多也更精彩。女营业员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均出自张国勤之手。
张国勤?是当年那位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花一年时间重走长征路的张国勤吗?他在银川出发时,记者曾在《光明日报》上报道过呢!
时隔多年,天色已晚,但张国勤一听说是本报记者要见他,立即从家里赶了过来。从他创作的红色作品谈起,很自然地就引到了他2000年单骑重走长征路的壮举。
虽然重走长征路早已成为往事,但张国勤说起来仍然很激动,记忆仍然那么清晰。
在交谈中,记者发现,他的“长征情结”竟然已经延续了30年!
1980年,张国勤从固原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到基层当了一年教师。因为爱好绘画、摄影,他得以被调入隆德县文化馆,很快就被任命为美术组组长。几年后,宁夏决定在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于六盘山上兴建长征纪念亭。张国勤参与了纪念亭的兴建工作,对长征有了较深的了解,也因此产生了“长征情结”。
有关部门把布展的任务交给了张国勤,领导充满信任地对他说:“给你这个大厅,你来布置。”这让张国勤犯难了:这么大的大厅,需要多少长征的资料啊!而手头掌握的资料实在少得可怜,难以撑起偌大的展厅。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萌发了重走长征路、收集整理长征资料的想法。他注意到,在此之前,虽然有人重走过长征路,也写下了许多文字,但还没有人系统地拍摄、搜集、整理长征的资料,而这些实物和资料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必须及时搜集、拍摄、录制、抢救。
张国勤考虑再三,决定主动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为此,他专门给上级打了报告。隆德县是个贫困县,实在难以在经费上给予多大支持。张国勤决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掉。好在他早年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画,因为急等钱用,便全部低价卖出。结果,这些现在可以卖上上百万元的名人字画,当时只卖了6万元,有位朋友闻讯给了他8000元的资助。张国勤用这笔钱买了摩托车、照相机、录像机。
远在浙江温岭的钱江摩托车厂负责人听说张国勤要骑着他们生产的摩托车重走长征路,很是感动,随即做出决定:如果张国勤能够完成这个壮举,他们将免费为他更换一辆新摩托车,型号由他自己挑选,他们还将在沿线为他提供免费维修服务。但是,还是有人不相信他真的能够走完全程,便提出一个附加条件:每到一地,要发一张照片给他们。
2000年5月13日,张国勤重走长征路出发仪式在银川光明广场举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等部门的多位领导都到场了,银川摩托车协会的摩托车队一直将他护送到吴忠。
张国勤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线路逆向行进,由延安直奔瑞金。
这是一次充满艰辛、充满危险、充满挑战的旅行,随时都要面对体力、意志、能力的考验。张国勤多次面临险境,也曾摔下山岗,摔得遍体鳞伤,但稍稍包扎就继续上路。他多次走到荒无人烟之地,孤身闯险,忍饥挨饿;他多次因摔坏摩托车而无法前行,呼叫求援;他常常风餐露宿,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节省经费,他常常借住路边小店,甚至投宿在老乡家。他常常是胡子拉碴,衣衫不整。好在每次车辆出现故障,都有人前来为他免费维修;每次遇到难题,都有人无私地提供帮助。为了节省时间,他多是利用晚上赶路,留出白天时间采访、拍照、录像,到当地宣传部、党史办收集资料,请知情人介绍历史情况,确定下一个目标。
一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的张国勤终于来到瑞金。赶到瑞金城区时,太阳已快落山了,他以朝圣般的心情骑着摩托车走遍了瑞金的大街小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他赶往福建连城,经福州一口气赶到浙江温岭。
让张国勤没想到的是,当他赶到钱江摩托车厂时,厂长组织全场职工在大门口欢迎他。一时间鞭炮齐鸣。摩托车厂兑现了承诺,当张国勤骑着崭新的摩托车返回家乡时,包括隆德县领导和张国勤父母在内的数百人一起登上六盘山,为他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
直到十几年后,张国勤仍然难掩激动:“我看到的情景、了解到的故事、学习到的精神,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也不会抹掉。”
这次人生壮举,他走访了12个省区市、220多个县,总行程2.24万公里,历时376天。其中,他走访了500多个长征遗址和纪念地,在沿途搜集到了200多册宝贵资料,拍摄了360多卷胶卷,录制了60多盘录像带,几乎对长征中所有会师、会议、战役、宿营的遗址都拍了照,仅精选出来的图片就有3400多张。此后,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了自己单骑走访长征路的纪实摄影集《追逐红飘带》,真实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动人画卷及沿线的风土人情。
重走长征路之后,张国勤自觉以长征精神激励自己,任劳任怨地投入工作。他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经过反复试验、揣摩,复活了已在当地消失多年的“染色剪纸”技艺,并通过举办培训班无偿地传授给当地爱好书画、剪纸的群众。2009年,他所在的文化馆成为宁夏被文化部表彰的唯一单位,他本人也成为宁夏被文化部表彰的三个先进中的一个。
为了进一步挖掘长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张国勤借助“染色剪纸”技艺创作了大量书画、剪纸作品,其中有两幅获得自治区一项大赛的金奖。为了这份挚爱的工作,他多次放弃提升的机会,直到62岁才真正退休。
在工作、生活中,张国勤遇到过许多困难,但他从不气馁、不抱怨:“天下还有什么事比长征更艰难的呢?那么难走的长征路我也走过了,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呢?”
现在,张国勤仍在挖掘长征精神、弘扬长征文化。他向记者透露,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专门举办一个红色作品展,把在职时未能做完的事做好。
(本报记者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