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西藏林芝,景色美不胜收,但对于解放军第302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牟劲松来说,今年第一次来这里的最大感受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都忙于进行包虫病筛查、教学培训等工作,根本无心看风景。”牟劲松说,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就诊群众能及时看上病,他和同事们经常顾不上吃饭。
这是解放军第302医院开展防治藏区包虫病活动的一个缩影。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有囊型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囊型包虫病病灶会出现突然破裂、导致过敏性休克而死;而泡型包虫病患者如不及时治疗,10年病死率高达94%。此病在我国西藏、青海等部分牧区发病率较高,不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
为了让藏区包虫病患者早日解除病痛,过上幸福生活,2015年10月中华慈善总会发起“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解放军第302医院积极响应,成为全国第一个承担藏区包虫病患者大批量防治任务的医院。这家医院组织专家医疗队六上高原,筛查藏族群众7100多人次,确诊460例;截至目前,已为从藏区来北京的19个批次的124名患者进行治疗,为99名疑难重症患者成功实施手术。
“你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2016年夏天,刚给来自藏区的包虫病患者做完手术的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胆外科二中心主任刘振文,又接到去藏区筛查包虫病患者的通知,他欣然受命再次出征。医疗队辗转来到西藏日喀则萨嘎县,这里海拔4000多米,氧气稀少,大家都出现了高原反应。“我们都学会了‘三慢’:上下车要慢、走路要慢、吃饭要慢。”刘振文已四上高原。拉藏乡民主村6岁的包虫病康复患者扎西达吉一见到刘振文,就高兴地一头扎进他怀中。刘振文仔细查看了扎西的身体后,说他恢复得非常好。扎西的爸爸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布扎村村民得知北京的军医来为他们查体义诊,自发跳起隆重的“甲谐”舞蹈。大家排起长队候诊,超声专家田江克紧盯着超声仪,认真地为每一位村民筛查,肝胆外科二中心一科副主任朱震宇则在一旁仔细核查,逐一登记造册,一直忙到夜幕降临。“每次来藏区总是马不停蹄,累得睡不着觉,但看到藏民感激的眼神,就觉得心里很充实。”已经三上高原的肝胆外科二中心二科副主任臧红说。
这是发生在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胆外科二中心病房里的感人一幕——在2016年农历新年和藏历火猴年来临之际,第二批包虫病救助对象、藏族少年白马赤列从医务人员手中接过新年礼物,他欢喜地连声道谢:“门巴,突及其,扎西德勒!”(藏语:谢谢大夫!吉祥如意!)白马赤列端着热气腾腾的藏族特色小吃“古突”面,兴奋地说,病好之后要好好读书,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医生,为家乡人民服务。
每一次手术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包虫病危重患者肝包虫巨大,病灶多紧邻重要血管,手术风险非常大。”刘振文说,每一次手术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需要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制定详细治疗方案。
16岁的藏族少年扎西多杰,是青海省玉树地区称多县民族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去年上半年,解放军第302医院的医疗队来学校进行筛查,扎西多杰被确诊为包虫病,去年暑期他来到解放军第302医院接受免费治疗。检查发现扎西多杰体内竟有一个足球大小的巨型包虫囊,如不及时摘除,将随时威胁少年生命。刘振文亲自为扎西多杰实施了手术。经过8个小时的紧张奋战,终于将这一足球大小的肝包虫囊成功摘除。藏族牧民多吉来到解放军第302医院治疗,共查出9个包虫囊,4个长在肝上,5个长在肝下侧的盆腔里。为了一次彻底清除这9个包虫囊,王洪波、孟令展、张佳斌和刘振文4位医生接力用了15个小时,成功完成了这个手术。
让包虫病治疗技术在藏区落地生根
救治患者固然重要,但提高当地百姓疾病防控知识更重要。“我们医疗队既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走一路,宣传一路,普及一路。”朱震宇说。在西藏昂仁县小学、中学,专家们在进行包虫病筛查的同时开展健康宣传教育。专家医疗队还与当地医院、卫生院等单位同行一起,边筛查病人,边根据病人情况讲解包虫病防治技术。
为了做好技术传帮带,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防治医疗队,2016年7月,“包虫病患者手术现场演示”活动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刘振文联合主治医师任辉、麻醉手术室主任徐晨共同为藏区4名肝包虫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演示活动中,专家们将腹腔镜下盆腔包虫切除、腹腔包虫切除、肝包虫外囊剥离等多项综合手术技术,一一传授给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
院长姬军生说,解放军第302医院作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传染病医院,今后会定期为西藏、青海等地的协作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技术帮带和远程医疗会诊等工作,让包虫病治疗技术在藏区落地生根。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洪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