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双11”更能展示中国经济的活力。从2009年的5200万元到2017的1682亿元,“双11”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购物本身。
“双11”已步入第9个年头,24小时的交易额也第8次被刷新。全民参与的“双11”购物节,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中国经济活力的集中展示,更是对社会的综合大考。过去的一年中,新时代新需求催生出新消费模式,新零售、无界零售、零售革命等新概念层出不穷。面对新时代的新消费需求,以“双11”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为中国经济注入能量。
星星之火启蒙新消费
5分57秒,2017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成交额达到191亿元,超过2012年“双11”全天的成交额。
6分钟,完成5年前一整天的任务,阿里巴巴CEO张勇却将此看得轻松平常:“我们不断探索未知,不断挑战极限,每一年的极限在五年十年以后来看,都会是一个非常平常的现象。”
2009年,张勇通过淘宝商城发起了“双11”,当时5200万元的交易额已经让人欣喜。可没想到,随着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在几年里陆续加入,“双11”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如今已经影响到了几乎各行各业,带动起周边行业的变革。
2012年,天猫“双11”线上总成交额一举达到191亿元,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双11”热潮从线上覆盖到线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也纷纷推出活动,所有商业形态全民总动员。
没有网络购物,就不会有海量的远程支付需求,也就不会有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没有移动支付的普及,网约车、共享单车这些新消费形式也就无从谈起。阿里巴巴CTO张建锋认为,“双11”的价值,在于推动中国消费进入“全面的扩容”。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消费模式的转变,还有互联网手段更新,消费纵深和宽度的大幅增加。
伴随着“双11”影响的深入,移动支付在2012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团购、打车、外卖、共享单车等服务性消费应运而生。而随后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周边行业开始加入“双11”。旅游、出行、家居、理财……“双11”不再是电商卖产品的节日,而是中国消费者和各行各业展示活力的舞台。
2010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3%;而到2016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飙升至64.6%。伴随着“双11”的成长,中国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强力支撑。
全产业链共享新动力
2011年,“双11”总成交额达到了52亿元。“双11”的迅速崛起,让另一个行业——快递行业猝不及防。那一年,直到12月下旬,“双11”的包裹才彻底发完。一时间,“爆仓”“暴力分拣”等负面信息让快递企业疲于应付。
而在2017年,天猫“双11”刚刚启动12分钟,就完成了当天第一个订单的签收。上海市嘉定区刘先生11日0点后在天猫超市购买了零食,菜鸟智慧物流从离他最近的仓库发货,实现了分钟级配送。
6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物流的市场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快递量已达到1天1亿件的规模。伴随着网络零售规模的快速扩大,一批市值数百亿、上千亿的物流公司成长起来。
与和电商处于同一链条上的快递企业相比,电商和实体零售曾经势如水火。2013年,各大电商平台“双11”线下拓展正如火如荼,中国家具协会却传来抵制电商的消息——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19家实体家居卖场出台规定,严格禁止商户在卖场内传播或推广电商线上的“双11”促销活动。
电商崛起之下,实体行业压力重重,两大阵营似乎势不两立。但在“互联网+”摧枯拉朽的变革力量之下,两大联盟随后出现了奇妙的反转。2015年,阿里283亿元人民币入股苏宁,京东43亿元入股永辉超市。线上线下之争,悄然达成了和解。
如今,在新消费和互联网的推动之下,实体零售同样从“双11”中汲取源源动力。在家电领域,美的、西门子、奥克斯等品牌纷纷启动智慧门店改造,上千家门店与天猫打通全渠道,实现全国同价一盘货,用户在天猫下单就可在最近的门店享受全程优质线下服务,打造全新的购物体验。
国美互联网CMO林杰表示,通过共享大数据、供应链、平台流量、金融、物流、服务,用户、商家、平台实现了利益共享。
同时,新零售也在快速推动制造业向C2B升级。目前,美的、海尔、格力、西门子等国内外家电公司都与天猫在供应链上进行日常计划管理,借助天猫大数据指导家电厂商的产品设计、选品、定价等流程,从而孵化出大量满足垂直细分需求的“新物种”。
2017年,通过天猫大数据分析新需求,美的推出新一代热风干燥洗碗机,海尔推出“洗衣机+干衣机”组合套装,在“双11”期间受到消费者热捧。
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新能量
如果留意百度搜索指数,今年11月最初一周的“双11”的搜索热度比去年同期整体下降了11%,在移动端对比去年下降了5%。这种趋势在2016年其实已经出现。在疯狂的短信、推送轰炸中,消费者开始有些疲惫;而各个平台、商家也在如何迎战“双11”中耗尽脑汁。
“今年都已经这样了,明年还能做什么?”这种声音在2015年就已出现。但同样是开始唱衰电商的2015年,却被称为跨境电商元年,考拉海购等诸多跨电平台在这一年诞生并走向成熟。这一年,全国8000多个村点辐射到的百万村民第一次参加“双11”全球狂欢,全球化的“双11”覆盖到232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个海外品牌,3000万中国消费者购买了进口商品。
新时代、新需求、新模式,在诸多争论之中,“双11”总是能够发掘出新的动力。张勇表示,每年“双11”都会出现很多新的惊喜,新的商业现象、新的商业力量在这里萌芽和展现。几年后,我们回过头看,它们已经成为最新兴的商业力量、最新兴的生产力量的代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动力的源泉。”
“双11”走到第9年,过多关注数字没有意义。对于全年5万亿元网上零售总额来说,“双11”当天千亿元的成交额也难以形成颠覆性的贡献。而此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网络零售占比刚及13%,潜力仍然巨大。
在今年的“双11”中,过去一年的“新零售”得以集中展现。无人超市、垂直电商、智慧门店广受关注。海内外超100万商家线上线下打通,全球52个核心商圈、近10万智慧门店、60万家零售小店、3万“天猫优选”村淘点,带来全方位的新零售体验。
“在商业力量、科技、大数据驱动下,‘双11’已成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大协同。”张勇表示,全新的消费趋势、技术革新集中迸发的“双11”中国现象,每一年都会以脉冲的方式,引发整个商业社会和全球范围内的共振与共鸣。
(本报记者 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