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 农民变股东

    黄大发和团结村的新时代

    作者:本报记者 张春雷 吕慎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13日 12版)
    黄大发沿着陡峭的绝壁巡查、清理水渠。新华社发
    黄大发在巡查修建在崇山峻岭中的大发渠。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村党支部原书记黄大发和团结村村民面对缺水导致的贫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36年时间绝壁凿渠引水,实现温饱;如今又通过吸引资本,进行产业升级,彻底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信心百倍地走进新时代。黄大发和村民们所做的事,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实践。

     

        黄大发老人最近喜事连连。

     

        11月9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揭晓,一生只为一件事、带领村民绝壁凿天渠的黄大发获得殊荣。与此同时,《时代楷模黄大发》公益宣传片也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陆续播出。

     

        不过,对于这位82岁的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原书记来说,最大的喜事,是团结村的新时代图景越来越清晰。“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日前在京举行的“乡村振兴,改变正在发生”精准扶贫公益论坛上,黄大发坚定地说。

     

    团结村迎来乡村振兴新时代

     

        30多年前的团结村是什么样子?黄大发和团结村村民记忆犹新:无水、无路、无电,吃上一口米饭是他们最大的奢望。被贫困勒得喘不过气的团结村村民,在村支书黄大发的带领下,先后花了36年时间,凿通了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救命渠。正是这条救命天渠,为团结村带来了汩汩清泉,带来了白米饭,也带来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为了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而实现小康富裕,我们只需要两三年时间,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黄大发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团结村振兴的蓝图已经描绘了近一年,很多项目已经落地生根,改变每天都在发生。

     

        黄大发说的改变,始于今年5月份。为了实现团结村产业升级,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贵州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数次来到村里实地调研,为团结村作出了详细的旅游产业规划和农业产业升级规划。随后,团结村和当地企业中天金融集团合作,成立贵州大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大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民通过土地资源入股,持有公司股份。旅游公司和农业公司将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社员”等合作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培训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大发告诉记者,2018年6月将初步建成中天金融团结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然后用5年时间完成团结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农业公司规划,前期主要通过黔北黑猪生态养殖、中华蜂放养、生态稻+蟹种养殖、高山生态有机茶园等方面,调整团结村农业产业结构,产出有市场、高品质的生态农副产品。“5年内农业公司预期效益约1.1亿元,农业产业将带动全村农户增收约1.6亿元。”

     

        而团结村引进的中天培训基地,将把生态环境优势和红色老区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村民就业机会,推动生态农业和特色旅游发展。预计基地落成投入使用后每年将有10万人次的游客,每年创造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就是三五年后团结村的样子。”黄大发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  黄大发式的顶梁柱

     

        黄大发带领村民绝壁凿天渠的故事和团结村振兴家园的故事,也吸引了很多业内专家的关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精准扶贫公益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脱贫攻坚要做到扶贫同扶智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以及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和创造新动能、新优势相结合。“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这三个结合必不可少。我们下一步面对的是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需要啃的硬骨头,因此需要特殊的本领、特殊的措施,需要更多黄大发式的人物,发挥顶梁柱的作用。”范恒山说,“能不能真正脱贫,还得靠贫困村的领导班子,靠贫困村的老百姓把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起来。这才是我们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力量。”

     

        “要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推进。”中国社科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包含着扶贫脱贫,我们必须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来推进扶贫脱贫,同时也利用我们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来助推乡村振兴,“两个方面必须同时推进,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郭克莎同时提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可持续性,需要跳出原来的路,不能仅靠发展农业或者仅靠支持农民进城等方式来进行脱贫扶贫,而是就地发展出一些比如绿色观光农业、绿色旅游、绿色养老等有较长可持续性的产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贵州省委宣传部秘书长黄浩说,看到黄大发老支书,会让我们想起我的父母辈、爷爷辈,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就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忘初心,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黄大发老人和团结村村民,正是总书记提出的‘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精神的生动践行者。我们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继续大力培育和弘扬这种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的蓬勃力量,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黄浩说。

     

        (本报记者 张春雷 吕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