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得以确立。《淮南子·天文训》所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顺序与现在已完全相同。
“西汉时候,平度人徐万且在胶东国都邑即墨(故城遗址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平度市朱毛村)主持了《太初历》与‘二十四气’的验证工作。”原平度市文化馆副馆长陈传瑜介绍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27年后,有人对新历提出质疑,于是在上林清台、长安和即墨等地对“诸历”11家进行了两次、三年多时间的观测实证,结果“《太初历》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亦第一”(载于《汉书·律历志》),从而最终确立了《太初历》与二十四节气的权威地位。
“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为依据而订立的,而平度在纬度上恰好位于这个区域的中间地带,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陈传瑜说,平度地形复杂多样,农产品种类非常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也为徐万且以平度为“蓝本”,验证历法和节气提供了有力证据。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刘魁立解释说,一般常讲中国的历法是阴历,实际上我们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部分,是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本报记者 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