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创新“人才共享”模式 广开留学人员“报国之门”

    作者:吴帅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2日 15版)

        【人才聚焦】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名留学人员回国。教育部预计,今年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将首次超过同年新出国留学生总数。

        然而即使是这样,仍有数以百万计的留学人员还没有回国。如何利用好海外留学人员这个人才宝库,是当前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总书记的讲话是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十二字工作方针的补充和发展,丰富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内涵和形式,更加突出“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方针。

        近年来,“柔性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已不在少数,且呈增长之势。虽然他们身在国外,但仍积极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报效祖国。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打破了知识、信息、技术交流和分享的空间藩篱,“人才共享”越来越便捷多样。从当前实践来看,基本形成了三种趋势性的“人才共享”模式,值得人才工作者分析总结。

        一是发展“平台和人才两头在外”的创新人才智力共享模式。通过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吸纳当地留学人员尤其是高精尖人才为国服务,实现留学人员“智力回国”“技术回国”。吸纳、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尤其是高精尖的留学人才牵头在海外筹建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留学人员熟悉国外环境和创新圈子、精通国际通行规则的优势,快速、高效、便捷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共同体。同时,让留学人员主持海外研发中心的工作或是领衔重大科技项目,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发展“人才在外、项目(专利)在内”的创业人才全球孵化模式。近年来,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例如开展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留学人员创业项目对接会以及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我们可以探索建立留学人员“专利回国”的模式,鼓励留学人员将个人专利带回国内,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的方式与国内企业或组织合作,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端放在国内,服务和支撑祖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三是发展“人才云”模式,通过OSO(Online-Service-Offline)的工作方式以及发展高效的人才匹配技术,以项目制的方式,使留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能随时随地为国内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项目咨询。当前全球人才竞争正经历一场“人才共享”革命,基于云平台的远程在线工作模式正在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和使用的重要路径。面向海外留学人员打造人才分析云平台,可快速、精准、高效地使用海外留学人员的智力资源。远居海外的留学人员只要有和云平台匹配的能力、技术和创意等,就可以进入云平台,实现即时远程响应和随需调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才分享”模式下国际知识产权争议风险较高。因此,要特别做好相应的知识产权审查和评议,规避分享模式下的知识产权纷争。政府人才管理部门应积极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合作,完善建立人才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就涉及的专利权属、法律状态以及有效性等问题进行审慎查证和评估。在“人才云”平台中,可建立有关海外留学人员的知识产权状况、相关专利数据以及所参与的产业项目契合度等专门模块,提高通过知识产权信息精准、高效、安全引才的能力。

        (作者:吴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