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南联大入了党
彭珮云(西南联大1945级校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我是1945年9月份才入联大的,就是西南联大最后一届的学生。人家告诉我,我还是那一届学生里头年龄最小的。
西南联大对我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个时候抗战刚刚胜利,国民党要发动内战,国家处在一种非常危难的时刻。我那时是社会系的学生,在中学就受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联大是我心目中的民主堡垒,我一到联大就受到了革命的影响,在联大参加了“一二·一”运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46年5月在联大入了党。我在联大受的影响,更多的是革命的影响,联大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对我有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一辈子都能记着那一年。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的大学承担着更加伟大的使命,要为我们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培养人才,所以我十分希望各个大学都能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们的大学真正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潘际銮(西南联大1944级校友、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8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向我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全国战火纷飞,九州遍洒黎元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为抗战时期保存优良师资,为非常时期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备国家的需求,辗转长沙迁往昆明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建设校舍、筹措办学装备,三校合作无间,五色交辉。在生活贫困的环境下,近200位国内和归国的顶级学者专家云集昆明,笳吹弦诵在山城。学校按教育规律建立了先进的教学制度,严格的教学要求。学生则以抗日救国之心勤奋学习,负担起天下的兴亡!同学们提出,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8年期间,同学们三次兴起参军高潮,1100余人走上抗日战场。
西南联大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为我们国家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座丰碑。我们纪念西南联大就是要传承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得到了那么好的教育
杨振宁(西南联大1938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我很幸运,自己曾经有7年在西南联大学习、做研究,这7年的时间为我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年之间,头4年我是本科生,1942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我需要写一个学士论文,这个学士论文是在吴大猷教授的指导下写的,所讨论的是对称性在分子物理学的应用。我非常幸运,吴先生把我带到这个领域,因为对称性是后来整个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柱,我能够在那么早的时候走进这个领域,实在是非常的幸运。
4年之后的两年,我是西南联大的研究生,这两年毕业后得到硕士学位。我的硕士论文是跟王竹溪先生写的,研究方向是统计力学。王先生后来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长期在北京大学服务。统计力学也是20世纪后半段物理学最重要的新领域之一,我又是很幸运,由王先生带我走进了这个领域。
我获得硕士学位以后,就成了西南联大附中的一个教员,可是事实上我主要的时间仍然留在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因为那个时候物理系的研究讨论风气非常之好。我就是在那一年,从马仕俊先生那儿学到当时最尖端的理论物理,叫作场论,这对我有深远的影响,我后来最重要的几篇文章,都是在场论的领域。
回想起来,我个人非常非常幸运,能够在那个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那么好的教育。
永远守规矩走正道
郑哲敏(西南联大1943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回忆在联大的日子,有许多难忘的事情。
每年四月份学校都举行纪念会,从中我知道了一些著名的教授,还有一些是听说来的,或者听演讲见到过的。他们有许多奇闻逸事,当中不少人的人格、学问、作风,铸造了联大精神,潜移默化中也造就了我对人生的追求。在新校舍走路常见到梅校长,他一向穿着整齐,特别惹人注意的是他走路从不抄小路、踩草坪,永远守规矩走正道。联大的老师对教学都十分认真,向来以严格著称,到了工学院更是如此,考试几乎每周一次,有的老师教书特别热情,能激发学生的自学欲望,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好方法。
西南联大的经历值得珍惜,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她的经验犹如宝藏,需要我们好好地去发掘。
(以上内容为四位西南联大校友在纪念大会上的发言,略有删节。本报记者王庆环整理 本文配图均为刘月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