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定州市南辛兴村。刚进村,一条宽10米、长约300余米的水泥路面映入眼帘。这是南辛兴村2013年以来村庄建设形成的“四纵六横”路网中最宽的一条主干道。主干道两旁均是两三层楼的商品房,超市、餐饮、健身等店铺一应俱全。眼前的南辛兴村,俨然是一个小城镇。
“2013年以前,这条路还没有硬化,路上堆满了各种废旧塑料垃圾,十米来宽的路面只有中间的三米能通行。”57岁的南辛兴村村民晋专成告诉记者,过去家家户户都回收废旧塑料,家里堆不下,就都堆在了外面,整个村子淹没在废旧塑料中。
定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其中南辛兴村所在的周村镇及附近乡镇是这一产业的核心区。南辛兴村900多户人家,90%以上都从事这一行业。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定州人收购废旧塑料。五年之前,每天有几十辆大车将全国各地回收的废旧塑料运进南辛兴村。47岁的陈淑欣一家就在京津一带回收废旧塑料,她说:“五年以前,村里只要有空地,堆的全是塑料。大伙儿把塑料分拣后,没用的就全部烧掉。村里到处都是黑灰,连麻雀都变成了黑的。”
过去,废旧塑料的加工方式十分粗糙,将废旧塑料分拣后用粉碎机碾碎成颗粒,就可以作为原材料售出,但是利润很高。“十几年前,人均每个月都能挣个好几千元,钱就跟捡来的一样。”南辛兴村党支部书记晋克军指着主干道旁一条100米长、3米宽的土路告诉记者,过去家家户户用的粉碎机功率很大,这条100米的路上有七八十台私拉乱接的变压器。这种家庭小作坊加工模式在给南辛兴村带来巨大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废水、废气、废料以及噪声等多项污染,使得这里的癌症、手足口病发病率在全省居高不下,兵源也长年不合格。而现在,村里已经看不见任何废旧塑料。在南辛兴村南侧的沙河滩地上,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已经拔地而起。
记者穿过一个写有“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拱门,就进入了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园区内,一条长数公里的大道将园区分为南北两块,两旁是100多座标准化厂房。园区内闻不到任何刺鼻的气味,看不到任何堆积的废料,烟囱口也没有黑烟。园区内也已经有了学校、餐饮、银行等多项配套设施。2013年底,定州市利用政府招商,将全市范围内的废旧塑料加工作坊整合进园区,统一建设环保设施。在园区西南隅有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该厂日处理污水能力已经从2013年的1000吨发展到了现在的1万吨左右。
54岁的梁全海是首批进驻园区的村民之一。“过去大家只顾赚钱,觉得污染没什么。这五年来,党和政府很重视环保,大家的环保意识也都上来了。我的孙子两岁了,以后他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觉得特别放心。”梁全海说,自己虽然花费了数十万元引进了环保设备,但是厂房正式运营一年多以来,已经差不多收回了成本。党和政府建立了园区,现在环境好了,工人们也更有干劲了。
对于今后的发展,梁全海也感慨地说:“现在村里的老人们都可以到园区里打工,做一些简单的分拣工作,一天就能赚到一百元。马上要开十九大了,以后园区里的工作机会会更多,收入也会更高。”
除了梁全海这样的村民作坊主,园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前来工作。29岁的晋龙锋是土生土长的南辛兴村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外地做测试工程师。2013年,晋龙锋听闻家乡建起了大型产业园区,便毅然回到了村里,目前在园区内负责电力设计工作。晋龙锋说:“村里环境好了,就业机会也多了,回来工作离家近,能照顾父母。园区正在发展,我个人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大。”
对于即将召开的十九大,晋龙锋也有了更多的期待。“现在村里环境已经很好了,经过党和政府的不断宣传,大家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希望党和政府能组织更多针对村民的职业培训,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找到满意的工作”,他说。
31岁的园区办公室文员赵秀庆也怀有同样的期待,她指着不远处的施工场地对记者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了,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园区正在建设住宅楼和商场,园区各个部门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这里的设施会更加完善,南辛兴村会发展成为一个天蓝水清的产业新城,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见习记者 陈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