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位于湘西北的石门县秋雨时下时歇。漫山遍野的橘园里,日渐成熟的橘子青里透红,沉甸甸挂满枝头。
在离石门县城20多公里的白云镇悬钟峪村,71岁的橘农刘纯放每天都要到自家橘园里看看。“特早熟蜜橘已经上市了,今年行情还不错,每斤能卖一块五到两块钱。”刘纯放告诉记者,自己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不现实,但每年橘子能卖一万多元。
作为全国闻名的产橘大县,石门县地处武陵山区东北边缘,数十万土家族百姓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石门农村几乎家家种柑橘,2016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44.05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突破8.6亿元,柑橘产业早已成为当地富农强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能强烈感受到农民对丰收和收入提高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过去五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9.6%,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近2个百分点。对此,吉林省长春市徐家村村民李宝华同样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承包土地种植养殖、开办农产品网店、土地流转外出打工,“现在赚钱机会很多,只要不太懒,农民增收并不难”。
和刘纯放、李宝华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从“钱袋子”里真正体会到了改革的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长4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3%,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更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
更喜人的变化是,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和以前相比,如今人们的收入来源结构更趋多元。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增速均高于上年同期。
在刚刚结束的国庆加中秋“超级黄金周”里,各类消费异常火爆:7.05亿人次出游,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零售和餐饮8天销售额达1.5万亿元……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如今人们的收入更有保证,花钱意愿更强烈。
当前,在完善收入分配突出效率与公平之外,还须多方协调发力,让百姓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的获得感。为此,近日发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分类施策,实行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可以预见,老百姓的钱袋子会越来越鼓。
(本报记者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