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依偎着,依偎着

    作者:汤世杰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2日 08版)

        依偎着哀牢。一觉醒来,晨光里,几只水鸟在查姆湖上悠游。秋日的天光水色被水鸟徐徐蹚开,身后拽出一道扇形波纹,细密,且闪亮。偶尔,它们会发现了什么似的倏然飞起,带起的淋漓水滴轻掠湖面,而后再次降落,游逸于秋水长天。

     

        哀牢既是绵延千里的大山,也是历史深处的古国,流散着耐人寻味的神话,“虎笙文化”至今仍潜行乡野。而“双柏”一名,倒像以两株翠柏搭起了哀牢山的北大门。古国神话皆已遥远,山却仍在身边。那些天,我日里依傍哀牢而行,夜来依偎哀牢而眠。

     

        依偎,或作偎依,二者同义,皆为紧挨着,或亲密地倚靠着——紧靠着哀牢山驻足或行走。行于哀牢山,想到铃声叮当的千年马帮,来自江南融于边地之先民的筚路蓝缕,心思顿时浩大起来:曾经的依偎早成往事,如今的人们,与那座大山又是在怎样地相处?

     

        头一站,落脚于爱尼山乡大岔口一素朴院子,“爱尼山药膳庄园”。也好,依宋代学者蔡元定“不可不知医药地理”一说,欲读懂哀牢,从药入手或是捷径。庄主杨国飞四十出头,魁梧壮实,眉目间读得出些机灵。原先他有车有房,跑跑运输,亦略有积蓄,几年前偶尔得知了点消息,方知连药名皆可入诗的重楼、续断、黄精、佛手、砂仁之类,就出自生养他的大山,于是萌生返乡之心,而后漫山遍野地去寻。父亲和妻子闻此事,责怪他是要败家。老家伙伴见了也笑说,你莫非疯了?他倔,直奔深箐老林,挖回5000株野生重楼小苗,着手进行人工栽种。又花了2万多元购得10公斤重楼种子,出苗10万株6天售罄,获利竟达6倍。

     

        土地、种植,乃生命之本。中国文明原是农耕喂养大的,然而近几十年来,打工大潮汹涌,人去屋空,土地撂荒,耕种成了落伍的代名词——回头一望,追逐现代化之梦的中国一度亏待了土地。而土地终以母亲般的慈爱,引发了杨国飞们的回乡冲动。

        爱尼山岔箐村20岁的张国华,揣着父亲的重楼种植梦,“脱却儒冠着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一生偎于山间的父亲去世后,他试着扩种,却因不谙重楼喜栖林荫,未能成功。经验要靠积累,如同重楼,花果艳丽,药用的根茎却深埋地下,每年仅长一层,方因状似层楼得名。十年后的今天,他仅出售种苗也收入可观。然而,防晒网下几丘半人高的优质野生重楼,任你出价近百万他也不卖,说一则是父亲留下的舍不得,二来岔箐乡亲也急需种苗,于是只落了个“张百万”的名号。

        跟31岁的苏贤宝聊了几句,他所种佛手陆续挂果。三年前经人指点,而后考察,苏贤宝起心种佛手——一种食药两用、状若捻花,堪作供品的美丽果子。370亩自有山林,先开180亩,他个子小,每一锄都用尽“洪荒之力”。然头一次试种因管理失当竟告失败,亏得心疼,却心已笃定。施肥他只用羊粪,自家百十头羊还嫌不够就买。他前两天卖出的两吨鲜果经检测无任何化学残留物,已远销台湾,收购者说过两天再来。小山村就此向远方伸出了美丽的“佛手”,将人与山的依偎之情,播撒得纷纷扬扬。

        逐富之梦人皆有之。杨国飞张国华苏贤宝们深藏山间的身影,如一缕光,重启了我对“依偎”的理解。所谓依偎,即人与天地的共生共处。双柏经济早先多靠砍树,砍去的乃生养哀牢人的手足毛发。违逆天意时序的“与天斗”或遭天谴,遑论持续?奉于天时地利自行调校,方可恒久“依偎”。

        在哀牢山,山若巨人,湿地为其肾,森林乃其发,巉岩为肌肤,溪箐是经脉。那天初到独田,见四围秋岭陡立,山下湍流深急,可吟王安石“游衍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句。一问,此地早先果然是名为“马道田”的古道驿站。而张骞经丝绸古道从西域带回的核桃,在此已种遍山野。原来,独田虽偏远却家底殷实,森林覆盖率达91.8%,人均数百亩山林,甚或高至千亩;就靠搞林产、畜牧、林果和林药,全乡已整体脱贫。去年,5.2万亩核桃方半数挂果,产量便达700多万吨,户均收入达5万余元。听罢心里一乐:莫非连核桃也有一份“古道还乡”之情?

        山野何慷慨!但依偎从不是单向的,一如恋人的相依相偎,须得两情相悦。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双柏县深谙此道,除引导农户“靠山吃山”,每年也为生态保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从古镇鄂嘉去黑竹山保护区,到海拔2500米的平和管护点时突遇大雨,山陡路滑车不能行,只好就近小憩。管护点13个人,那天除休假和外出巡山的,仅护林员王炳富在。泡一壶粗茶,他以大碗热腾腾相斟,说绕过院子边的篱笆,有小湖清澈如镜,可惜雨大不便前往。此刻立于檐下,听大雨哗哗摇撼山林,天地冥寂。王炳富24岁上山护林,转眼16年。他的家在半山,还有土地,家中有两位老人、媳妇和两个孩子,逢休假回家,他是主劳力。尽管护林的补贴极为微薄,他却毫无怨言地守护着那座大山。而双柏全境有近千位这样的护林人,对于县里来说,每月的支出达上百万元。世界就这样相互依偎着——不止于身体的互靠,更在心的相通。

        张国华的岔箐村山路崎岖,县领导走访调研后,为村里铺好了一段硬化路面。苏贤宝曾经历过失败,后来顺利售出优质鲜果,生活越来越红火。杨国飞得到乡里支持,“药膳庄园”应运而生,爱尼山就此敞开大门,他的日子也热闹起来。老家新哨箐村23户人家,21户由他提供种苗无偿帮扶,还签有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秋后乃种植黄金期,他两次免费办班培训,村民邻里涌来二三百人,听他讲土地、时令,都忙疯了。几乎每晚,村里村外的兄弟们都会到庄园来,谈笑歌唱聊天讨教。大山旮旮旯旯里暗夜浓,路也远,而庄园里的几盏灯火莹莹闪亮,温暖着人心。

        离开爱尼山恰是午后。再过查姆湖,水鸟尚未归来,唯见白云袅袅依偎山间,依偎着,依偎着……

        (作者:汤世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