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这五年】
9月21日,记者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见到陈朝晖的时候,他正在协调远洋科考事宜:9月27日,海洋国家实验室的48位科考人员,将搭乘“东方红2号”开启为期70多天的远洋科考。
“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和完善我国在中纬度黑潮延伸体的观测系统,同时对多种自主研发的海洋观测仪器进行海试。”陈朝晖介绍说,他们还将布放我国在中纬度黑潮延伸体第一套大型观测浮标,这对提升我国在该区域的观测能力非常重要。
33岁的陈朝晖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专业方向是物理海洋和海洋观测,核心工作是实施“透明海洋”计划。所谓“透明海洋”,就是通过建立海洋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从而实现海洋的状态、过程和变化透明,这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这5年最深切的感受是,国家强盛了,我们既有了更多海洋科研的需求,也有了更多从事海洋科研的底气。”陈朝晖说,即将开始的远洋科考需要这么多的科学实验、这么久的海上航行,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根本无法完成,这在十几年前很难想象,而现在,中国的远洋科考已成为常态。
“海洋国家实验室的人才机制非常灵活,实行人员双聘制、知识产权共有等措施,形成了‘形散神不散’的创新机制。”陈朝晖说,以他为例,他既是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研究人员,又是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这就如同球队中国家队和俱乐部的关系,完成海洋国家实验室交给的任务是每位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海洋科技的制度创新,让年轻的科学家们如鱼得水,能够尽快进入一些重要岗位,展示自己的能力。
2016年3月至4月,陈朝晖以航次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带领30余人的科考团队,历时37天,在黑潮延伸体成功回收了2015年年底布放的深海潜标,这是我国首次在该区域进行潜标布放。“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几年之内把黑潮延伸体区域的观测系统构建起来;中长期目标是把‘两洋一海’(即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区域的观测系统构建和完善起来。”陈朝晖说。
“中国的海洋科研正在经历从无到有,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作为参与者,我觉得自己就是蔚蓝大海上的一朵浪花,助力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乘风破浪驶向深蓝。”陈朝晖说。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刘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