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5日 星期四

    留得住绿水 记得住乡愁

    ——大理洱海畔古生村的变与不变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5日 01版)

        【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再美不过家乡美,我也曾出门务工,但外面的泥巴跟这儿都不一样。”说这话时,50岁的李德昌坐在青瓦白墙的自家庭院,院外就是洱海。

     

        李德昌的家在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当记者近日踏入这个小村庄时,苍山洱海尽收眼底。两年前的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坐在李德昌家的庭院,与村民谈保护洱海、记住乡愁。

     

        两年过去了,古生村变得更加让人羡慕和留恋,洱海更清澈,乡愁更浓郁。

     

    水变清了

     

        古生村是洱海边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以前,村民在洱海里洗澡、洗车、洗衣服的现象很普遍,总书记来过之后,古生村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李德昌谈及这两年的变化,信心满满。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古生村,站在洱海畔,看到湖水荡漾,苍山云绕,提议合影。“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如今,在总书记当年眺望的地方,立起了一块巨石,刻有“立此存照”四个字。这是一种鞭策,古生村村民以这种方式提醒自己,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改善好洱海水质。他们曾深刻地感受到,被伤害的洱海是如何伤害他们的。

     

        由于污水排放、网箱养鱼、围河造田等原因,古人笔下“澄明万象丽,照耀金银宫”的洱海,曾经一段时间变成了“臭海”。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蓝藻。“整个湖面厚厚的一层,几乎看不到水了。”李德昌对此记忆犹新。

     

        村民何利成也深有感触。洱海水质好的时候,他经常能看到弓鱼,这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鱼。“希望这些不再是记忆,而是重新成为现实。”他说。

     

        近年来,大理市在洱海及其周边开展了环湖截污、退塘还湖、封湖禁渔等工作,洱海水质逐渐变好,目前可达到二类水的标准。

     

    生活变“绿”了

     

        尽管水更清了,“但比记忆中的还是差一点,小时候去洱海,口渴了捧起水就喝。我们要把水变得比以前更好。”李德昌说。与李德昌一样,村民们都有着这样的决心与信心。

     

        “总书记来过之后,古生村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提升很大,生活方式改变很大,洱海的保护力度也更大了。”大理市湾桥镇党委书记张辉告诉记者。

     

        村民们主动放弃了养猪、养奶牛,对其他家禽实施圈养,尽可能减轻畜禽养殖给洱海带来的污染。家家都建好了“三格式”化粪池,所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污水处理厂,不再污染洱海。户户都配备垃圾桶,垃圾不再随地扔,集中收集后清运至镇上的垃圾中转站,而且做到日产日清……

     

        这两年来,古生村还在村内主干道、巷道铺设了污水管网。村里还设立了滩地管理员,负责洱海边滩地、水面和公路的日常保洁。推广生态种植,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并制定村规民约,禁止村民在田间地头和沟渠倒垃圾、乱丢农膜塑料和农药瓶袋……

     

        为了宣传环保,他们还用白族传统的大本曲,编排了一曲《保护洱海,从我做起》:“海边滩地不能占,乱取沙土埋祸根。环湖树木要保护,垃圾莫乱扔。禁止机动船捕捞,珍稀鱼种保护起。保护水禽和候鸟,禁止乱杀生。洗涤莫用含磷剂,生产销售更不行。”每到农闲时节,这首大本曲就会在古生村唱起来。

     

        每个村民都行动了起来,相互宣传,彼此监督。他们经常查看房前屋后有无垃圾,沟渠和洱海水质有无污染,村里会适时通报各家的环境整洁情况。“我们住在洱海边,如果洱海变成臭海,第一个受害的就是我们。”李德昌对记者说。

     

        这就是古生村的觉悟。只有水更清,环境更好,才会留住人,留住乡愁。

     

    不变的是乡愁

     

        古生村在变,但乡愁没变。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李德昌的庭院里感受到了乡愁。

     

        两年后,李德昌的庭院仍然如故。青瓦白墙,三坊一照壁,照壁精雕如画。院中点缀着几棵桂花树,树下种着几行青菜。几张藤椅摆在庭院中间,椅子中间是一张木桌,桌子上仍然铺着白族特有的扎染布。

     

        这个古朴的庭院,在习近平总书记走后吸引了数十万人慕名前来。很多人想跟李德昌谈合作,要把这儿改成客栈或者餐馆。但李德昌拒绝了:“如果变成了商业,就感受不到那种乡愁了。”

     

        乡愁不仅是绿色的生活方式,还是传统的建筑和文化。要记得住乡愁,就必须保护好古生村的白族民居风貌,传承好当地文化习俗。

     

        “总书记来古生村后,村民们对乡村、对白族建筑风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深了。”张辉告诉记者,他们委托设计部门编制了《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省级示范村规划》。这个规划既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又对历史文化、村寨风貌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详细设计。

     

        为规范和引导村民建房时保持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风格,他们免费为村民提供3到4套图纸供选择,还对村里的古戏台、古桥、古庙等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木雕、扎染、银器等白族传统工艺,也在古生村更常见了。

     

        李德昌也有了打算。“我计划建一个乡愁文化馆,把乡愁传承给下一代。”他对古生村的未来满怀憧憬。

     

        (本报记者 陈海波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