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8版:砥砺奋进的五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刊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4日 星期三

    对接国家能源战略 勇担时代发展使命

    ——中国矿业大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国家能源战略实施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4日 08版)
    中国矿业大学校园一角 图片均由中国矿业大学提供
    中国矿业大学国际文化节 图片均由中国矿业大学提供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 图片均由中国矿业大学提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指导实验 图片均由中国矿业大学提供
    中国矿业大学校景 图片均由中国矿业大学提供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中国矿业大学的足迹】

     

        每年的金秋时节,接到中国矿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都会在通知书的封面上看到一枚蓝色的校徽。由地球、铁锤、矿斧和钢轨等图案组成的主题元素,象征着学校以矿业和能源为立足之本的办学特色,同时表明矿大人以“开发能源、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为己任的不懈追求。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作为我国煤炭科教领域的龙头和旗帜,五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能源革命的重大需求,不断强本拓新,用行动肩负起培养能源矿业领域人才、推动国家能源战略实施的时代使命。

     

    立足特色 做好煤炭能源利用“大文章”

     

        “矿学者,兼地学、化学、工程学三者而有之,其利甚溥,而其事甚难。”百年前,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蹒跚步履,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诞生。从那时起,“立足国情、科技兴煤”逐渐成为矿大鲜明而独特的办学宗旨。

     

        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正在兴起,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战略的两大重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矿业”为名的重点高校,历史对矿大委以重任。

     

        “百年矿大,缘煤而起,因煤而兴。”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说,时代在变,但矿大人科技兴煤的理想从未动摇,保护环境,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资源低碳利用是矿大人当下的主动追求。

     

        赵跃民教授带领的团队实现了煤炭干法流态化提质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突破,研制出模块式干法重介质流化床选煤系统,在新疆宽沟矿建起世界首座模块式干法重介质流化床选煤厂,成为我国“一带一路”煤炭开发的重要科技支撑。秦勇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艰辛探索,在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试验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弥补了我国这方面的技术薄弱。周福宝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宵衣旰食,首创分布式煤田火区热能提取发电技术,解决了煤田废弃火热能回收利用的世纪性难题。张吉雄教授所在团队建立了充填采煤岩层控制理论,研发了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达到采矿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标。魏贤勇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煤中有机质组成结构的可分离和非破坏性或选择破坏性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分子煤化学的理论体系。

     

    扎根土地 勇担区域转型发展“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区域合作和经济技术合作,重在互利双赢。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

     

        作为淮海经济区内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致力于将总书记讲话精神转化为助力淮海经济区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学校与徐工大屯煤电、徐州矿业集团、徐州发电厂和徐州卷烟厂等百余家企业签署产学研协议200余项,成立校企联合公共服务载体35家,形成了对接地方产业、加快成果转化、助推科技兴市战略的产学研合作格局。五年来,学校转让出售科技成果7000余项,合同额近20亿元。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说。矿大不仅主动面向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同时也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依托学校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矿大与徐州市政府共建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完成了徐州北部100平方公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工程,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示范样本。为推动矿山物联网成果转化,学校与徐州市政府合作,在夹河煤矿建立了国家首个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形成了300亿物联网产业群。此外,矿大还与地方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首个安全科技产业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文化创意设计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让“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竞相迸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创新平台的搭建,使徐州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和创新创业高地。据统计,五年来,矿大为徐州引进了10多位院士、1位诺贝尔奖得主、20余家研发机构、近百个教授创业团队,形成助力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高端智库。

     

    立德树人 涵养学子扎根基层“大情怀”

     

        煤炭,这黑色的瑰宝,远古的太阳,以它的光和热驱动着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也见证着一代代矿大人扎根基层、奉献矿业的家国情怀。

     

        上世纪90年代,煤炭行业一度出现了新的“人才断层”。在这一背景下,一批批矿大毕业生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联名致信学校党委,表示“无条件服从祖国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毅然奔赴矿山一线。

     

        从白山黑水到南疆雨林,从塞外戈壁到东海之滨,哪里有艰苦的矿山一线,哪里就有矿大人的身影。“服务煤炭事业、为祖国开采光明”,这是矿大人的信念与荣耀。循着前辈们的足迹,五年来,无数矿大学子奔赴矿山一线,将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煤炭事业。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研究生陈霞一毕业就放弃了北京设计院的工作,毅然选择到新安煤业基层工作,用所学所长服务家乡的煤炭产业;毕业至今7年,王维恪尽职守、不惧艰险地带领班组12人每天割煤约2万吨,并保持着井下作业零事故;2009届毕业生冒薛清,每天连续井下作业十五六个小时,仍不断钻研创新……一名又一名矿大学子勇担家国重任,把学问化作技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矿大校风。

     

        扎根基层、奉献矿业的家国情怀,造就了一大批在艰苦行业、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据中国矿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近年来,学校共有57名学生入选西部服务计划和苏北服务计划,60%以上的毕业生到西部、基层一线就业。其中,煤炭工业主体专业毕业生,80%以上选择在煤炭、地质等艰苦行业就业,320人荣获基层就业先进个人。

     

        矿大人“扎根基层,奉献矿业”的精神,如同学校博物馆里的那块距今1.5亿年的化石,虽历经风雨,却矢志不渝。

     

    数读中国矿业大学

     

        拥有两院院士16人(含外聘),先后有1人获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4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

     

        五年多来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共计25项,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2016年国际PCT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16名,并列国内高校第2位。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