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

    拉近中外心灵距离的文化“高铁”

    ——孔子学院五年创新发展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曹元龙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08版)
    6月10日,在天津国际汉语学院,苏格兰学生参与“妙笔练书法”活动。新华社发
    6月23日,来自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剪纸作品。新华社发

        【中国文化走出去·孔子学院】

     

        “学习汉语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大门,希望毕业后,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能与中国有联系,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汉语桥”比赛获奖者、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米娜坦言自己的愿望。

     

        语言学习的平台一旦搭好,文明交流的窗口随之打开,思想碰撞、互鉴、交融的火花便四溅夺目。孔子学院就是这样的平台和窗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1、“汉语热”的背后

     

        汉语难学,但挡不住学习的热情,“汉语热”的背后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当前,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汉语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世界迫切想要进一步了解中国,而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相比,相差甚远。

     

        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孔子学院成为承载双方期望的机构,也的确不负众望。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冷到热,以独一无二的中外合作新模式,孔子学院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十八大以来,短短五年时间,孔子学院抢抓机遇,快速布局,新覆盖34个空白国家,新增116所孔子学院、54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实现了全球广覆盖。

     

        外国人最先学习的汉语一般会是“你好,再见”。语言是心灵的窗户,看似简单的话语,却可以在人心中泛起涟漪,种下友谊的种子。伴随现今遍布全球的142个国家和地区的516所孔子学院、107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正在随时发生。

     

        蹒跚起步,精耕细作,快速发展,腾飞在即。

     

        近年来,孔子学院锐意改革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办学功能,初步建成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精心制定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学习标准、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材编写指南,首次建立健全了国际汉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出齐54个语种对照的主干系列教材,支持各国孔子学院编写本土教材2000多册。

     

        ——创新HSK(新汉语水平考试)等国际汉语考试种类和考试方法,2016年全球各类考生达600万人次。

     

        ——每年组织中外专家评估督导孔子学院,积极引入第三方开展评估,做到了全公开、全透明办学。

     

        多赢的局面正在形成。在孔子学院的带动影响下,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快速攀升至1亿人,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有外国学者这样感叹:“孔子学院仅用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同类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就像中国经济发展一样,是个世界奇迹。” 

     

    2、弘扬中国文化的力量

     

        面对夸奖称赞,英语人士的回答是“谢谢”,中国人说的则是各种谦虚的话。文明的冲突源于隔阂、偏见、仇视,消弭于交流、理解、信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是思维体系。汉语国际推广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如果没有文化的承载,汉语教学也会举步维艰。

     

        了解中国文化,不能总是大而化之,而应多从小处入手。学学包饺子、打打太极拳、说说绕口令,不要小看小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坚持汉语教学的同时,各国孔子学院开设商务、中医、武术、艺术、美食、旅游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特色课程,开展大量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与讲座。

     

        “我尤其喜欢中国茶和茶艺。每次来学习茶艺,都会对中国茶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塞尔维亚大学生佩特洛维奇透过中国茶文化,开始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在课堂上,孔院教师会讲述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谈论中国物产的丰富,介绍中国这些年的进步。但是,博大精深、地大物博、历史进步还需要切身体验,直观感受。5年来,全球孔子学院和课堂累计举办文化活动10万多场,受众达6000万人。组织100多所中方高校派出艺术团组和专家学者,分赴各国孔子学院举办文艺巡演、文化巡讲、艺术巡展3000多场,观众达300万人。每年有3万多名各国教育官员、大中小学校长和师生参加“汉语桥”夏令营来华团组,亲身体验中国文化。

     

        打开另一扇门,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3、培养文明互鉴的使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经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是什么?于文明观而言,是和而不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大家互相学说对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进而交朋友,自然而然成为传播双方文化的使者。

     

        “中国的名牌。”匈牙利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霍夫曼曾这样形容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已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而是成为培养文化使者的重要平台,成为拉近中外心灵距离的文化“高铁”。

     

        每一位孔院教师和志愿者都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对于外国人来说,每个中国人都是有近14亿页的《中国读本》的一页,他们往往只能通过阅读其中的几页、几十页来认识中国。

     

        每一天在世界各地都上演着文化差异与碰撞的故事,“为什么这个句子里没有用‘了’这个字?”“为什么中国有山东山西,有海南却没有海北?”所幸,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一点一滴,有人在做。孔院教师讲的每一篇课文,教的每一句汉语,写的每一个汉字,无不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5年来,孔子学院累计派出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和志愿者5万多人,培养培训各国本土教师20万人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以影响计算,把5万、20万这两个数字乘以倍数,他们所培养的中国文化使者显然更多,中国文化的辐射范围显然更大,中外文化交流的热度显然更高。

     

        “虽然我力量微薄,但我愿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文化使者,致力于中埃之间的文化交流。”埃及女孩黛玉认真地展望未来。

     

        “我已经成为孟中文化交流的纽带,为孟加拉国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也将更多的当地学生带到中国,促进两国交流。”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那海已经身体力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陌生到相知,从相知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中国在这里拥抱世界,世界在这里读懂中国。

     

        (本报北京9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曹元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