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是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医务人员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医学人文精神究竟该如何塑造?本报记者进行了广泛采访,听取了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行政部门的官员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让医学人文意识扎根青年医生心中
近年来,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都在致力于推动医学人文的建设。他呼吁,医学科学的属性是面对人的科学,它既以人为研究客体,又以人为服务主体,所以医疗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医学人文大会上,张雁灵再次阐释了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区别与联系——前者求真,后者求善,“如果医学科学技术缺了善良,那么对人类将毫无价值,而且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他举了最近陕西一家医院的产妇因为忍受不了疼痛而跳楼自杀的例子,他直言,不管是家属还是医院都有责任,是他们没有把“以人为本”放在心上,没有尊重和关爱生命,这是一个典型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案例。
“青年应该说是推动医学人文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医学人文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应当充分发挥青年医学人才在医学人文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王景祺指出。
作为一位青年医生,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吴东说,该院消化科老主任张孝骞教授和陈敏章教授以高超的医技和人文关怀对待患者、用科学精神研究临床问题,这种精神至今都在感召着他们,“事实上,协和医院以往和现在都有很多大师,所有的事业都是靠人来推动的,人的素质有多高,事业就能走多远”。
“应该说,近年来医学人文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生意识到医学人文在行医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不乏青年医生。”王景祺指出。
用温暖的诊疗方式驱散患者心头阴霾
随着医学人文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些能够“温暖”医疗技术的诊疗方式出现在患者面前。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小梅教授介绍,该院每两个月都有一次缓和医疗论坛。何谓缓和医疗?就是当患者及家属面临危及生命的疾病所带来的各种痛苦时,通过对其身心问题的早期发现以进行准确评估和治疗,达到改善患者和家属生活质量的目的。“当病人的心中满是阴霾之时,我们要让他们看到,生活里还有阳光。”李小梅说。
李小梅强调有两点值得社会关注。第一,危及生命的疾病不仅包括恶性肿瘤,还包括一些慢性病。第二,除了身心痛苦,还有社会痛苦,例如患者担心自己的经济水平能否承担治疗等问题。甚至,各种痛苦还包括家庭痛苦,比如说夫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能否在疾病带来冲击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支持,这都是缓和医学的治疗范围。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唐丽丽教授介绍,医学人文现在分科很细,还有一门学科叫叙事医学。
据介绍,叙事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医生通过倾听病人叙事,想象患者的境遇以理解他们的痛苦并尊重患者的选择,也可以鼓励患者通过写日记或故事来舒解压力。在唐丽丽看来,这样的医学,有助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提高对患者的共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
社工与志愿者应共同建设医学人文
当前,越来越多的职业和组织正参与到医学人文建设之中。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疗养院的刘芳介绍了还不为社会所熟知的社工这一职业,“它要求从业者拥有自己的伦理观和价值观,秉持着助人自助的理念并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与医护人员通常关注与疾病相关的问题相比,社工更注重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协助处理家庭中因疾病出现的社会问题。刘芳感慨,人和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当病人站在医生的面前,医生只看到病而没有看到人。一个优质的医疗团队应该是能够看得见病人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要有医生护士、药剂师,还要加上社工团队。
据了解,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曾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鼓励社工和志愿者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已有13632家医疗机构开展社工服务,19195家医疗机构开展志愿者服务。“有了国家政策,社工和志愿者的队伍发展很快。未来的愿望是推动相关政策的制订,建立我国本土化的服务模式。”刘芳说。
如何能够让医疗团队、社工和志愿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摆在专家学者以及从业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在李小梅看来,目前这方面还需要努力。而对于服务模式的探索,她认为,社区、居家和医院三者如何进行有效衔接以发挥最大功能,这是值得大家考虑的。
(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