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井冈,青峦叠嶂、俊秀奇美。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军队自此成为党领导下的“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90年后的今天,在井冈山上,仍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传承着优良传统,赓续着红色血脉,在扛起主业主责的同时,践行根本宗旨,情注老区群众,被老区人民誉为“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这支队伍,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民武装部。作为我军成立最早的“红军武装部”,它的前身可追溯至当年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处。
“凡新调入我部的干部和职工,读的第一本书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上的第一堂课是瞻仰革命烈士陵园,唱的第一首歌是红军歌谣,吃的第一顿饭是红米饭南瓜汤,走的第一条道是‘挑粮小道’,做的第一件事是前往帮扶挂点村‘认亲’。”井冈山市人武部政委孙其兴告诉记者,这个“红色交接”的传统,已经在部里延续了几十年。
向部队输送“优质砖”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为部队选兵就像盖房子选砖,在井冈山,我们不缺‘砖’但我们更想要‘优质砖’。”孙其兴口中的“优质砖”,指的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大学生兵。
然而,想寻“优质砖”,并不容易。除了一所高中和职业中专,井冈山市内没有一所大学,全市每年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考生不超过60人。
面对困难,井冈山市人武部迎难而上。为了“精准识别”大学生征兵对象,人武部干部和当地教育部门联系,翻档案,查学籍,找到适合应征对象就一家家上门做工作。同时,协调地方出台了大学生士兵优先安置政策措施,激励井冈山籍高学历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1997年出生的赖援节是井冈山市睦村乡人,祖爷爷赖文卯是革命烈士。赖援节刚从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毕业时,并无心从戎。于是,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干部找到赖援节在部队工作的姨父现身说法,并耐心地同他交心深聊。经过思想的洗礼,现在的赖援节,自信、从容报名参军,接受祖国的挑选。
今年,井冈山市人武部征集的大学生士兵占该区征招人数的52.7%,高于江西省军区要求标准,实现了“四连增”。
“我们要把最优秀的青年送到部队,把井冈山精神带入军营。”井冈山市人武部部长刘宗成说。近年来,该部坚持一季征兵四季抓,采取媒体宣传、国防讲坛、课堂教育、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政策法规、拥军模范、立功创模官兵和优秀复转军人事迹,在当地形成拥军尚武、献身国防的浓厚氛围。他们每年还组织新兵入伍前到小井红军烈士墓上好政治教育第一课,到“挑粮小道”走好军旅人生第一步,到雷打石前学好革命纪律第一规,帮助预征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打好军旅人生底色”。
截至目前,井冈山市人武部实现了连续56年57次无责任退兵,并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打造出了征兵工作中响当当的“井冈品牌”。仅2011年以来,由该部选征的兵员中就有418人立功受奖。
替国家锤炼“应急队”
“报告指挥员,东南方向三十公里口前山村处发现火源。”“立即派出无人机进行火势侦察同时通知消防车辆立即向火场周围集结待命。”在口前山村演习现场,由井冈山市人武部组织的救火演练进行得如火如荼:无人机侦察、开辟火场隔离带、空中投掷灭火弹、抵近灭火……一项项训练课目依次展开,30分钟后,“连片山火”被完全扑灭。
“井冈山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超过86%,每到秋天进入防火关键期,我们就提前演练,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演习指挥员颜明春说。
针对新时期民兵编组工作特点,井冈山市人武部以“应急、支援、储备”等不同战备类型,共编组三类23支共952名基干民兵队伍。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支120人的“常驻型”民兵应急连,成为人武部“建在身边、抓在手中、用在关键”的拳头力量。
“一专多能。”刘宗成这样定位人武部常驻民兵应急连,“部队保障、应急维稳、抢险救灾,国家要求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老区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练什么。”
练为战,不为看。
有一次,井冈山笔架山杜鹃山景区发生索道故障,300余名游客被滞留在大山峡谷。刘宗成带领救援和医疗分队徒步绕道攀爬到事发地,采取搭人梯的方式,让受困群众踩着救援队员的肩膀转移到安全地带,前后历经5小时。事后,一位上海游客摸着他们红肿的肩膀动情地说:“解放军的肩膀,是咱老百姓最坚实的依靠!”
始终把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当作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磨刀石”,井冈山市人武部在实践中锤炼出了民兵队伍的战斗力。近年来,他们先后完成了抗冰雪救灾、“石峰仙区域救火”,“使命行动-2013A”跨区机动演习部队过境保障以及“八面山救援”等应急任务,安全转移群众1300多人次,为群众挽回财产损失3500余万元。
为百姓当好“兵儿子”
受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井冈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干部职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百姓苦、谋富民策、干利民事,在井冈山市率先脱贫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当年井冈山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现在我们支援老区建设,反哺老区人民,责无旁贷。”刘宗成说。
在井冈山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人武部的同志们穿上了迷彩服、迷彩鞋,走村串户,访寒问苦,一如当年的“红军工作队”。通过干部挂点,对口帮扶,他们硬是将44户困难家庭共154名群众拽出了贫困沼泽。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艰辛的汗水:带着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和干粮袋,住农家,吃碰饭,人武部干部职工3年记录下了50万字的民情日记。
黄坳乡洪石村贫困户李亚春忘不了,人武部支持他开发了50亩油桃果园,还拿出8000元为自己购买了化肥、农药和喷药机。如今,他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果业大户。
东上乡大亚湾村村民范志远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为了骨髓移植的手术费,人武部干部职工自发捐款5000多元,并协调治病资金3万余元,悄悄送到他家中。
茅坪乡红军光荣院的20多名红军遗属忘不了,人武部干部职工经常去“探亲”,帮助他们拆洗被褥,打扫卫生。老人们逢人便讲,我们有一群“兵儿子”。
刘宗成说:“帮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是最好的国防动员。把扶贫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让老区群众有了获得感,人武部就更有号召力,战时就能一呼百应。”
“在你们身上,我看到老红军的本色没有变,党和军队的好作风没有丢,你们不愧是新时期的红军传人!”这是去年“八一”前夕,井冈山市人武部首任部长、93岁的老八路陈学文回到部里“省亲”时,所发出的由衷感慨。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见习记者 马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