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看似巧合的事件往往存在一定关联,最近有几则新闻就是如此。一则,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15日在上海开幕,习近平主席致贺信;二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三则,智能手机密集发布,有“史上最贵的苹果”,也有“性价比依旧的小米”。无论是国家领导人关切,还是顶层设计,抑或是产品市场,都聚焦“品质”,预示着质量时代的到来。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基本走过了“工厂时代”,“制造大国”在产品种类、数量上早就名副其实,但质量和品牌难言乐观。每当国人在海外扫货而国货遇冷时,难过的不只是生产厂家,还有消费者。人们何尝不期待在本土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何尝不希望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最近,一款“找到你十年前用的手机”的H5产品走红,与其说在怀旧,不如说从当年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中看到了国外手机品牌的力量。如今,华为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传音手机畅销非洲,自主芯片研发、原创拍照识别功能等让手机生产更具竞争力,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小到手机、无人机,大到高铁,“走出去”的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用品质升级照亮了前路。
不过,产业价值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注定要爬坡过坎,也少不了“阵痛”。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人们早已超越“有没有”,更在乎“好不好”。如果产品不能在供给上同步提质,很快就会被淘汰。提高供给质量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生产和制造才更容易因应而变、顺势而为。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时代,创新创造的可能性在提高、动力在增加,为从制造到质造,再到智造打开了新通道。
产品好坏是外在的,重品质的内在气质和匠心精神才是核心要素。正如《意见》所提出的,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每一个驰名不衰的产品,无不凝结着创意者和生产者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无不内化着精益求精的雕琢之功、闪耀着匠人的精神品质。一个芯片、一颗螺丝、一把工兵铲,消费者在享受产品红利的时候,应该能看到“制造者付出后的微笑”。产品虽是功用之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产与价值、品质与精神的对话,显现着“制造诚意”。
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应该是有品质的进步、有质量的发展。今天,我们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就是抛弃以前的“走量不走质、走价不走心”。没有品质哪来效益,没有质量哪有口碑?中国发展至今,不能再受困于“海淘马桶盖”的尴尬,应该有与发展地位和发展预期相称的制造水准,更应该有与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一致的制造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要完成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而且要实现科研攻关、创新活力、品牌建设的全面突破。在发展中,让“质量第一”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追求,成为时代精神,品质才能成为国家进步的骄傲。
“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谁掌握了核心技术、掌握了质量和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中国品质”还在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作者:李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