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港】
“一滩高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这是流传于徽州地区的一首古诗,说的是徽州(“新安”是其古名)山水地势高拔险峻,犹如天上仙境一般难以企及。
这样一首古诗,不由得让人对徽州和徽州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浮想联翩——作为一个长期承接传衍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典型地域,与其他地域相比较,徽州保留了极为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类要素形态,并且往往是同类文化形态中出类拔萃者。同时,这首古诗又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难道,这又是一个寓言,既说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高雅绝妙,又道出了文化传统的高不可攀、文化传承的高不可及?
中华文化的确太丰富太博大精深,作为后来人,我们往往望之如高山广岳,心旌摇荡、叹为观止,同时又痛感如入深林见一木、如于沧海掬一粟,难及其妙,难得其真。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一方面,我们的国学积累实在是不够,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把我们与传统文化的直接联系干扰断续。所以,传统文化之于现代人,或者是一幅美丽精绝的画卷供人远观赞叹,或者成为一个时而拿起时而放弃的自我调节的工具,或者就是一些可以为我所用、任意打扮、随意搭台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美好魅力和难以企及,成为她的现实写照。
那么,到底该如何保护、传承以及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就像开篇的这首古诗,它绝不是凭空而来,它来自千百年当地山越民族的筚路蓝缕,来自历代中原移民的开山辟地,来自宋元明清数百年徽商的跋山涉水、兴利天下。一句话,这是牵挂在历史土壤中的一段沉吟,是扎根在乡土乡愁中的一番咏叹。
文化传承的起点、文化接续的主线、文化发扬的依据,不就应该在这乡土中寻找和扎根吗?
乡土,滋润着文化传统,滋养了一代代人,正是这一代代人尤其是这些人中的优秀者,身体力行着经久的传统,把文化活出了人间百态。
这些优秀者,这些曾经被称为“乡贤”的人,或者是深孚众望的长者,或者是为善一方的乡绅,或者是隐居向学的大儒,或者是授业课徒的塾师,或者是敦睦乡里的赤子,或者是诚信朴实的普通人,他们扎根乡土的生活,在生活的各式形态中寄托了家国、地域、族群、宗族以至于个人的理想、价值、情感和坚守。
恰恰是这些乡贤生活化的坚守,让文化有根可寻,让规则更加醇厚,让传统可以传承。
所以,不能仰视文化,也不要远观传统,而是要踏出脚步,走进文化扎根的乡土之中,体会那些贤者之所以能被后世传颂的故事,品味这些乡贤之于当代的意义,文化的真价值才有显露的机会,传统的真品格才有彰显的可能。古与今、旧与新,才有真实的交流。
而到了这一步,文化传承也就有了源头活水,便能够融会贯通,兼济天下。
(作者:练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