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6日 星期六

    推进计划补短板

    作者:刘善槐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6日 05版)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乡村学校的灵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契合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主题,体现了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思维,回应了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迫切期待。

        受客观条件、财政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支持计划》在继续推进过程中仍将面临挑战。为此,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多部门共同推进政策落实。在《支持计划》推行过程中,许多工作超越了教育部门的职能边界,如增加乡村教师编制需要编办、财政部门、人社部门相互协调;提高教师综合待遇水平需要财政部门、发改委等部门共同支持。应基于综合治理的政策思维,加强协同配合,实行“一把手”工程,明确责任,协调推进政策落实。

        其次,要建立积极差序化的财政分担机制补齐经费缺口,确保各地政策落实进度一致。当前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易产生“中部塌陷”问题,使各地实施《支持计划》的进度不一致,力度有差异。一些财政能力强、对教育重视程度高的县在《支持计划》出台前已经提前实施了部分利好政策。对于大部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贫县,国家转移支付使其基本可以承担政策落实所需的财政支出。而对于部分省贫县及部分经济欠发达但非国贫和非省贫县,自身财政能力难以承担政策实施所需的全部配套经费。为了避免“中部塌陷”问题,可实施差序化财政转移支付,补齐不同类别地区的财政缺口,使各地有相当的财政能力实施差序化乡村教师补助标准,保证各地政策能够同步实施。

        再次,要精准发力补短板,使《支持计划》各项举措步调协调。《支持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在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升待遇标准、增加培训机会等方面积极探索,成效显著。但是,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硬骨头”,比如部分地区在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过程中,资金拨付周期较长,建设进程较慢,难以及时满足教师需求;有的地区教师交流仍面临机制梗阻,激励效果有限,交流面有待进一步扩大。这都需要精准识别政策落实中的短板,勇于创新,突破体制机制壁垒。

        (作者:刘善槐,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