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这五年】
过去5年,我以一线参与者的身份,见证了中国西南隅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诞生,以及一座全新的地方博物馆的出世,古老的文化遗产越来越亲切地融入现代生活。
2012年3月,正在四川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我,被所属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成都喊回贵阳,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发掘。
2012年4月23日,我记得很清晰,那天我带着一支由5人组成的考古队上囤了。面对偌大的囤,不免有蚂蚁啃大象之叹。但工作组在周必素所长、张合荣研究员的指导下,很快进入状态,选择以新王宫作为突破口,同时在周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以聚落考古的视野,点线面结合。后来证明,这套方法是十分切合实际的。
我们在这山上一干就是5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队员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彻夜加班成为家常便饭,最终在各方的鼎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海龙囤前期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展示的工作。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土司遗址是统一国家中多族群聚居地区独特管理制度的珍贵物证,呈现出“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历史智慧”的主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突出议题,值得全人类予以关注与保护。它入选世遗可谓实至名归。这是中国第48项世界遗产,消息传来,全囤沸腾,贵州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海龙囤土司遗址,是祖先遗留至今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发掘的过程,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考古探索;土司遗址申遗,是从国家文物局到三省决策者的一次英明的决策;申遗的过程,是一场众志成城的攻坚战;如何保护和管理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7年春节刚过,一纸调令,我被调到贵州省博物馆分管业务工作。刚刚建成的新馆是老馆的几倍大,凝聚着贵州文化遗产人数十年的心血,并将成为新的城市家庙,一批从未与观众见面的珍贵文物将在今年9月30日向社会开放。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我的角色也将从发现者,转变为讲述者、研究者,将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讲述给参观者,让文物活起来。
2012年春,率队上山,与队友一起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开展艰苦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把一座荒山推向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春,下山进城,进驻高大上的新博物馆,开启一段新的历程。我这5年的工作轨迹,是贵州文化遗产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写照。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5年,我庆幸自己见证并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过程。而今,我正慢慢适应新的工作,却也时时梦见自己在囤上漫步。我愿将我的一生奉献给海龙囤。
(作者:李飞,系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