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在9月11日晚举办的第20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式上,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和雅坤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声律启蒙》时,现场观众被这美妙动听的韵律所深深感染。
普通话不普通,它是我国法定的通用语言,是普遍通行的日常交际语,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1998年“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到2017年“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年来,历届推普周主题的变化,折射了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实践与成效。
在普通话普及率约达73%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推广普通话?
搭建沟通交流桥梁
“你说慢点。”上大学时,来自四川巴中农村的冉小平因为不会说普通话,最常听到同学说的就是这句话。他告诉记者:“大学的苦恼就是话说不清楚、说不明白,感觉说话都要从头再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个人如此,对国家而言更如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地各族群众的共同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道出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61年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并于1958年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字这三大任务的确立和实施,为教育、文化、科技、经济等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商潮、务工潮风起潮涨,五湖四海的人操着各地乡音会集到大城市谋生打拼,给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推广普通话显得愈发迫切。
为了适应从“要我说”到“我要说”的深刻变化,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第3周设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目前,我国已有大约73%的国民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68%的国民掌握了汉语拼音。”
现在,普通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不可或缺。并且,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普通话,还随着中国人的足迹走遍全球,借着光与电驰骋太空。
助力精准扶贫脱贫
“刚到北京打工的时候,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不好意思开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光遇到过很多尴尬的事儿,还特别影响找工作。”来自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安超坦言,“会说普通话已经是求职和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我国的普通话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全国来看,普及状况还很不平衡,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率还很低。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西部和东部的普通话普及率相差20个百分点,大城市普及率超过90%,而许多农村和民族地区只有40%左右。
“‘共同语言缺乏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也日益成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指出,“提高县域普通话普及率在宏观层面上对于促进城镇化、创新创业、扶贫开发等经济活动开展,进而促进县域实现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国家语委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要求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大力提升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水平,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在云南临沧,“推普宣传工作乡村行”活动的1000余名志愿者,通过回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了解群众参加培训的学习效果,以及对语言扶贫工作和普通话培训方式内容的意见建议。
在广西恭城,普通话助力恭城百姓走上了农旅结合的新路子,不仅为生态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语言环境,而且为年轻人开网店销售当地土特产提供了便利。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热汗古丽·依米尔用她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掌握普通话,在工厂里掌握技术技能各个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普通话给了我用知识、用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复旦大学教授陈光磊表示:“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应当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初步实现。
构建语言文化强国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是不是矛盾的?”在日常生活中,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郭龙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他告诉记者:“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是并存分用、互补存在的,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
其实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就阐明:“我们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记者了解到,很多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原因在于近年来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关注,各界语言资源意识逐步增强。《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语言文化类节目,就因顺应了群众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喜爱而火爆荧屏。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想的依托,也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通话水平是语言能力的基本指标,语言能力是国家文化实力的体现和表征,传承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我国的语言政策既包括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包括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所以,今年的推普周主题就定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用普通话诵读经典,写规范字传承文明。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目标还没有实现,如何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国民整体的语言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需要深入探索改革,都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