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1日 星期一

    中国道路的伦理底蕴与价值使命

    作者:靳凤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1日 11版)

        中国道路不仅关乎中国命运,也关乎世界发展。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格局决定其人生格局,那么一个民族的精神格局则决定其国运兴衰。只有占据人类文明发展的道德伦理高地和价值文化制高点,中国道路才能够最终赢得世人的广泛认可和真心悦纳。

     

        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历程殊为不同,其文化资本的隐性遗传迥然有别,所形成的道德伦理主张和核心价值观各有特点。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根本原因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有着独特的道德伦理特点和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日用而不觉的深层道德价值观,它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比如,中华民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德不孤,必有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正是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道德伦理主张和核心价值理念,孕育和陶铸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并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

     

        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和传统价值观是在中国大地上孕育而成的,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例如,中国古人以借鉴、吸纳、消化的方式对待诞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中国大地上,儒、道、佛在相互激荡中获得多向度发展。也正是这种有容乃大的磅礴情怀,中华文明才得以继续繁荣发展,使中国不断呈现出强健而清新的文化气象。

     

        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融与碰撞仍在继续,所不同的是,这种交流与碰撞的力度空前增加,维度不断扩展,并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恐怖主义流行、国际难民增多、网络攻击频发、生态环境恶化、流行疾病传播,各种重大风险在全球范围不断扩散;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以个人权利为出发点,以民族国家为建制的西方国际政治体系,在求解上述问题中力不从心,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则在国际事务中逃避责任,走向逆全球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们应当树立何种道德责任、承担何种价值使命,这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有大智慧、大战略、大担当,在深度本土化与高度国际化的并行不悖和循环互动中,为创设人类文明最新典范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存在与交融,有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理解,有利于反对和抵制不同民族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扩张,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之路。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就曾对世界各国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人类历史文化中所体现的“世界精神”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景象万千、势态纷纭的世界历史文化就是世界精神不断取得自由的过程,世界精神作为一种普遍性原则,它主要通过各国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来表现自己。如果一个民族只是留给后代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没有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一种主动成为世界历史运动主体的崇高精神追求,没有培养出有抱负、有理想、有作为、有道德担当和行动勇气的伟大人格,那么这个民族就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去塑造人类生活,更不会完成创造世界历史的使命。

     

        在思想文化渐趋多元多样,人类面临的新问题不断涌现的当下,作为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历练中汲取理论资源,将道德伦理和价值理念与时代问题相结合,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和精心萃取,使其不断创新并重新焕发蓬勃活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道德伦理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萃取合理要素,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在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前进路上,中国道路的伦理底蕴日渐深厚,价值使命不断彰显。

     

        (作者:靳凤林,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国政治伦理学会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