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上空熊熊燃烧的圣火熄灭了。津沽大地上,第十三届全运会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勇敢者的拼搏、胜利者的欢笑,不仅是处处花团锦簇映衬下绽放的笑靥和艳阳蓝天下响遏行云的歌声……这场盛会更是一次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民族精神畅快淋漓的集中展示,一个中国体育进入新时代的辉煌开篇。
体育回归日常生活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价值的重塑和体育精神的回归,成为这届全运会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天津全运会承载了全国人民的激情和梦想,展现出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奋力拼搏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全运惠民,健康中国”——这是天津全运会的主题。让体育回归日常生活,让赛场成为“人民的主场”,新的理念开启了中国体育转型升级的历史性“窗口”。
于是,天津全运会的改革举措让人眼前一亮:取消金牌榜,奥运成绩不再计入全运会;增加了19个群众体育项目,吸引众多“民间高手”登台竞技;打破地域与行业界限,鼓励一些项目自主组队;广泛开展“我要上全运”活动,通过征文活动、摄影书画大赛、棋牌项目网上赛事、广场舞比赛、景区户外运动大会等系列活动,在全社会掀起体育健身热潮。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精彩的一幕幕:专业选手和普通群众同台比武,华人华侨与内地同胞切磋技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交相辉映……无论是花甲老人,还是稚子少年,无论是体坛健儿,还是“草根英雄”,都有机会登上中国体育的最高奖台。
“天津全运会进行的第一个项目是马拉松比赛,现场6000名工作人员都是普通市民——这充分显示出‘全民全运’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说,“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共计126个小项,这些项目基本覆盖了各年龄段、各类人群的喜好,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鼓励全民参与,让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比翼齐飞、协调发展。”
天津西沽公园是本届全运会群众项目的赛场之一。一年多来,周围社区居民见证了这座“老字号公园”的美丽嬗变:室内健身房、室外足篮球场、乒乓球长廊、健身步道……以筹办全运会为契机,让民生体育释放崭新活力,天津迈出了“全运惠民”的坚实一步:两个体育主题公园、900个健身园、10条登山步道、500个绿色健身站和多功能运动场……
“体育是激励人们追求健康、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力量,不能只是在赛事期间热闹一阵,更要注重体育核心精神的传承,不断为城市注入正能量。今年,我们还在100个社区成立体育健身社团,让基层体育组织真正壮大起来。”李克敏认为,全运会改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引领体育价值在社会层面实现了准确定位与全面展示,让体育福祉最终普惠全民。
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2013年9月12日,猎猎的全运会会旗从沈阳传递到渤海之滨。自那时起,1400多个日夜,天津人民一直翘首期盼着属于自己的“全运时间”。
天津,一座堪称“中国体育先驱”的城市。篮球、足球、网球、垒球、羽毛球……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体育项目,最早由西方传入天津并逐渐传播到全国。北洋水师学堂开设“体育课”,北洋大学举办第一场“模仿”奥运会的赛跑活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行第一场篮球比赛……
天津,一座有着强大“体育基因”的城市。一代武术宗师霍元甲创办“精武会”,爱国教育家张伯苓首次提议“成立奥林匹克代表队”,“中国篮球之父”董守义撰写中国首部篮球专著,“北部队”夺得中国棒球运动史上第一个全国冠军……
从威震篮坛的“南开五虎”、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到创编新全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举办第一次民族体育盛会……坐落于马场道民园体育场内的天津体育博物馆,用翔实的史料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终于,全运会的圣火再一次照亮这片孕育梦想之地。全运会给天津这座海滨城市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为了努力办成一届创新、安全、节俭、绿色、精彩的体育盛会,天津1500万人民的激情被点燃。
在“当好东道主、办好全运会”的口号下,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协力打造畅通、洁净、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细致、周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场馆建设创一流——全部42个体育场馆从规划设计、建设质量,到智能化程度、竞赛技术条件,无不精益求精;环境建设上台阶——街道建筑整修一新,联手京冀共治水环境、大气污染,全面提升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服务保障无遗策——从安全保卫到食品药品安全,从开幕式彩排到全运村试住,从供电、供气、供水到网络通信、天气预报、公共交通,事无巨细、不失重点。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美,这是举办全运会之所需,更是切实的惠民之举。“人民城市人民建”,服务全运的责任感与改善家乡面貌的愿望融合呼应,形成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的强大合力。
(本报记者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