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盛会,拉近了中国与东盟的距离,催生了一个同享中国-东盟自贸区商机、寻求合作共赢的新时代。14年来,由中国和东盟10国主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坚持共办共赢的价值理念,将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发挥得淋漓尽致。
传承千年的理念
2000多年前,中国的祖先乘风破浪、远涉重洋,开辟了与东盟和平交往、经贸交流、文化交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不断,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历经14载的东博会,将共办共赢的共同体意识作为始终秉持的价值理念,绵延着中国和东盟的千年友谊。
2012年9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第9届东博会时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和东盟的前途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隔一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尼提出中国与东盟“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引起各国共鸣。
在共建命运共同体倡议下,作为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东博会共办共赢的理念与特色更加深入鲜明。据统计,前13届东博会共有63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2700位部长级贵宾出席,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机制保障,实现了共办共赢。
自举办之初,东博会就坚持邀请更多的区域外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参与进来。如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成员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中心已经成为东博会的支持单位,共办共赢的理念深化和促进了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与全球价值链的融合。
实实在在的举措
14年来,东博会推出一系列机制,将共办共赢的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11国经贸部长担任组委会共同主任、司局长担任副秘书长、处长为联络官的三级共办工作构架,重大事项由高官会议、联络官会议等进行磋商……东博会从举办之初就确立了11国共办的机制,为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各领域合作提供牢固的保障。
为充分发挥东盟各国参与东博会的积极性,让各具特色的东盟10国能充分展示各自的魅力与商机,第4届东博会推出“主题国机制”,即每届确定一个东盟国家作为主题国,按照东盟国家国名的英文首字母顺序依次出任。在主题国机制下,东盟各国不仅有了“合唱”舞台,也有了“领唱”机会,站在东博会大舞台上,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主题曲”越唱越响亮。
在这些机制作用下,东博会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盛会,并一路前行在共办共赢的道路上。2013年第10届东博会以RCEP谈判启动为契机,将合作领域拓展至10+6,进而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担任特邀合作伙伴,为中国-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整体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合作搭建平台。
企业参与是东博会发展的动力。这其中,作为企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的商协会,作用不可或缺。如今,中国和东盟国家有40多家商协会成为东博会支持单位,商协会与东博会的密切合作,为企业打开市场、寻找投资合作伙伴找到了平台,充分体现了企业参与的主体作用。
同时,东博会还在展位安排、贸易配对、项目撮合等方面,优先满足东盟方的需求;在展会筹办的各个环节,尊重东盟方式,照顾东盟意愿。这些模式和做法,都是对东博会共同主办、开放互利特色的完美诠释,综合反映了中国和东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使东盟各国真正成为展会的主人,使东博会成为“我们大家的展会”。
沉甸甸的收获
中国和东盟10国齐心协力,全面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让东博会这朵“合作之花”绚烂绽放。在东博会的助推之下,中国和东盟也收获了沉甸甸的合作成果。
东博会搭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高层交流的舞台,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每年一届的东博会,通过领导人会见、开幕式、巡视展馆、主题国活动等一系列高层友好交往,为双方经贸合作和其他领域合作提供了政治和机制性保障,带动了商界的务实合作。
东博会举办14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有力推手。据统计,2004年首届东博会举办,中国-东盟贸易额提前一年突破1000亿美元目标;在2013年第10届东博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倡议,中国和东盟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此为动力,2016年双方贸易额达到了4522亿美元。
东博会促进双边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还通过投资合作圆桌会议、各国投资推介会、投融资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形成双向投资尤其是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强大合力,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开辟了便捷渠道。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重大投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此外,每年的东博会都围绕旅游、智库、文化、出版、教育、法律等人文领域设立论坛和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在东博会的作用下,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正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