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毛卫宁:
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拍摄《平凡的世界》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导演毛卫宁说。从50后、60后青年的奋斗史到70后、80后一代的成长经历,根据路遥同名代表作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用平实却诗意的风格将一段农村大地上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弘扬质朴而深刻的“黄土精神”,开创了年代精品大剧的先河。
小说刚问世,毛卫宁就读过,但真正接到拍摄任务时,他心中还是忐忑的。毛卫宁感慨道:“那两年我没做别的事,就是反复琢磨如何复原当时的历史氛围,生活在自己想象的‘平凡世界’里。我心里总想,原著作者路遥要健在,会怎么看待我的拍摄。在这场时空对话中,我决定用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规模庞大的作品。”
正如路遥在获茅盾文学奖时发表的感言中所说:“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它歌唱。”无论何时,人们内心深处都有对真善美的眷恋和向往,都会由衷地尊敬那些用双手创造生活、改变生活的劳动者。因此,面对影视圈的浮躁现状,那些着力表现人民生活,在开掘人类经验与心灵时能达到一定深度、广度和高度的现实主义作品仍必须占据主流地位。在毛卫宁看来,浮躁和猎奇永远是文艺作品的天敌。深沉的好作品,虽然刚刚面世时不见得能迅速获得多么火爆的反响,却能静水流深。随着时间推移,将精神力量慢慢渗透到观众的心田之中。“《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的作品。孙家兄弟自强不息的精神长征之路,让身处不同时空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投射和共鸣。我们的创作与其说是给观众如实展示剧中人的平凡生活,倒不如说是希望人们透过剧中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来审视自己的平凡世界,进而获得某种不平凡的力量。”毛卫宁说。
导演陈力:
用细节诠释 用情怀创作
由陈力执导的电视剧《海棠依旧》堪称一部穿透历史的心灵诗篇、一段烛照现实的人格咏叹,通过荧屏走入观众的视野之中、心灵深处,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谈及《海棠依旧》这部电视剧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陈力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要表现的内容与当下相隔年代久远,与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所以,用真诚的创作态度拉近历史与观众的距离,成了我百试不爽的创作法宝。”
在文化消费日趋多样、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取向和观赏需求发生了深刻改变。而一些创作者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依然喜欢以硬性灌输的手段架构故事情节,用高举高打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陷入不接地气,观众反应平淡、无法形成社会舆论热点、对主流价值传达发挥的作用有限等尴尬处境。陈力认为,拍电视剧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让今天的普通人和昨天的伟人、英雄对话,才算是成功。所以,我们必须倾听时代呼声,回应社会潮流,让作品所要表现的历史故事与当下现实产生勾连。
“拍戏前,我们翻看了很多资料,不断地开会交流学习,力图做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对周总理形成深刻认识,进而能走进领袖人物的精神世界,走进重大历史事件当中,做到用细节诠释,用情怀创作。”陈力介绍道。作品在将镜头聚焦周恩来总理和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真实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披荆斩棘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的同时,以伟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从家人、常人的视角表现周总理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周恩来深爱家人,却为了国家的利益,对他们要求近乎‘苛刻’,从不特殊照顾。比如,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补贴身体不好的弟弟,让他提前退休。还有他与邓颖超的相濡以沫、与养女孙维世的亲情,这些情节看似家长里短,却能在平凡中照鉴伟大,从世俗中走向崇高,让观众亲而近之、近而敬之。”
在这样的坚持下,《海棠依旧》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对此,陈力感到十分欣慰:“很多年轻人跟着父母、爷爷奶奶一起看,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开始自发追剧。在互联网时代,影视行业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的情况下,主旋律电视剧能对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着实不易。”
编剧王丽萍:
我的创作灵感来自生活的启示
7月17日至8月9日,由王丽萍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生活启示录》在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国剧场”播出,受到了当地观众的追捧,收视率达5.93%,市场占有率达23.62%,在同期播出的电视剧中位居第一。除了被翻译成蒙古语的《生活启示录》,还有在非洲播出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在日本、英国播出的《大好时光》,王丽萍编剧的作品仿佛一扇窗、一道门,引领着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走进当下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感受中国现代都市生活的美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魅力。“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我们只需仔细深入地观察,真实细致地反映,并用温暖、美好的方式表现,这样的作品就能触碰到观众心中柔软的地方,使其受到感动,获得启示。”
近年来,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强势回归。数量多了,但其中能直指人心、获得观众和业界广泛好评的作品却仍然有限。“每个人的知识面和经历都有局限,编剧不可能是百科全书。所以,要做有品质的电视剧,必须深入现实肌理,细致体察时代发展变化,了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敏锐捕捉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事件和代表人物,再融入自己的独到领悟,这样才能保证作品拥有真实的力量。”王丽萍举例说明,我在上海电视台的婚恋节目做了十年嘉宾,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男性偏小、女性偏大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大部分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姐弟恋难以接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在《生活启示录》中设置了女大男小的人物关系。该剧播出时,观众的接受程度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网民转发微博:“赐我一个鲍家明!”再比如,为了写好女主角在妇产医院当保安的戏,我专门跑去找医院保安聊天、交朋友,观察他们的服饰、神态,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
不只是《生活启示录》,还有《婆婆媳妇小姑》《保姆》《我的美丽人生》《我家的春秋冬夏》《双城生活》……王丽萍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的名字成了都市生活剧的一块招牌。对此,王丽萍表示:“生活是冒着热乎气儿的,它永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有活力。如果没有被触碰感动过,作品就是干枯的,所以编剧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激情,对他人的生活充满好奇。这十几年来,无论是否做戏,我都与普通群众站在一起。作为社区艺术团的名义团长,经常和邻居们一起唱歌、跳舞、拉家常,在这一来一往之间结识了不少朋友,听到了很多故事,积累了大量素材。这些内容正体现着我国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可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一句口号,它是电视人的必修功课和职业素养。”
(本报记者 李蕾 康薇薇 见习记者 宗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