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指的是我一直在实践的人文阅读和人文行走,这就是古人所追寻的“知行合一”的人生理想。人文行走不仅仅是行走和观览,还包括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进行访谈、调查、讨论,把古典学习和现代生活、现实生活更好地融为一体。将阅读与行走(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和其后的写作实践里,交流反思,内省沉淀。
情境理论认为,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学习得以发生的根本机制。语文作为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将教室带进生活广阔的天地——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名胜古迹、街头巷尾、名山大川,大大拉近了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距离,建构生活环境、人、书籍之间多重对话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等人文各领域的思考与探究。
学生在直观的形象冲击下激发与历史、文化对话的兴趣,引发人们在观览前后进行文字的准备与深入解读,从而激发观者不断阅读的兴趣,进而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与生命的风风雨雨;在博物馆、名胜古迹现场中的师生交流对话也构成了直接的语言实践,它比传统的课堂形式活泼,动静结合,声像相应,自然亲切。其后的文章随笔写作交流又可以深入表达。这种立体多重的对话实践不正是“知行合一”的人文教育吗?不也是古人所言“行万里路”的一种特别方式吗?
在假期活动中,配合唐朝文学到西安,宋朝文学到杭州,讲元朝文学,我们选择元代文人的泰斗级人物赵孟頫的故乡湖州,体验探究他的心路历程。大家会发现,这样的人文教育实质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四个限制:学科、空间、角色和学龄。
学科突破,带给我们全新的课堂;空间突破,带给我们全新的学习天地;角色突破,带给我们共同学习的新体验;学龄突破,让我们形成终身学习的共同体。就这样,我们一路行走。
太多的教育发现源于什么?源于从现在做起,源于从课堂的改变开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和我们的生命闪光!
(作者:樊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