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让思政课真正“红”起来

    作者:刘德福 王官成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31日 14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思政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加强,思政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但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持续提升思政课地位,推进思政课建设,使思政课真正“红”起来。

     

    主动面对思政课现状

     

        思政课是高校思政工作在主渠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高,思政课在高校的优化、要素配置、教学创新也面临新的要求。增加思政课的有效性以符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思政课建设,有必要继续深化细化,从而解决政策设计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的一些问题。

     

        从政策设计层面看,思政课建设还一定程度存在着地方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思政课建设的制度设计。我国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展开,而思政课一度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又比较偏重于课本课纲,生动性现实性有所欠缺。在实际效果上,这种制度设计使得思政课活力不足。

     

        从学校层面看,有必要做到“三强一增三补”。“三强”即:强地位、强教学、强教法,以改变部分学校中存在的“专业课、技能课实在,思政课生硬理论化”的情况,克服单纯的理论灌输、说教式教学,以此摆正、提升思政课在教学育人中的地位;所谓“一增”,即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力科研力,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思政课实效性和影响力可持续提升;所谓“三补”,即补课时经费、补师资队伍、补科研实力。一个时期以来,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政课课时不够、专项经费不足、师资队伍弱小、科研实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加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执行力和监管力,尤其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务。

     

        从学生层面看,要逐步加强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育。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教法的影响,学生重视思政课学习不够,其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升。只有把思政课放到更加核心地位,把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师生像重视专业课那样重视思政课。这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都十分重要,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也至为关键。

     

    夯实思政课教育改革

     

        从教学改革着手,无疑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之法。那么,各级院校必须提高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并认真践行“四个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思政课建设的文件精神,为使思政课及其教师“红”起来创造良好的氛围。

     

        建设好思政课这个“一把手工程”。思政课不仅要培养学生“德行”,树立并不断完善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和法治观,教育学生踏实“为人”、认真“为事”、诚信“为业”,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它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建设好思政课,对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完善人格,对于其他课程取得理想的教学实训效果,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在本专科院校中,把思政课作为“一把手工程”,给予高度重视。

     

        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教学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价值。要大力提升教学力,即提升教学转化力和学生接受力。这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这要求高校培养造就一支理论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重点打造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为,思政课教学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博”而“专”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飞扬的激情,与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结合讲授,及时消除学生中的相关疑问,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将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或调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感知力、判断力,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行动能力的增强。

     

        思政课教学必须“接地气”。思政课教学不是纯粹的理论灌输,必须“接地气”,才有活力、竞争力和生命力。所谓“接地气”,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忌理论灌输,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通俗易懂甚至幽默风趣的语言,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融入教材、理论中去,增强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只有“接地气”,才能使思政课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

     

        加大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监督,形成强大推力。对于大学思政课建设来讲,给予政策、工作条件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十分重要。但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强指导监督力度,对那些认真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反之,则实行“一票否决”,要求其认真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促进高校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

     

        总之,只有强化细化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思政课“红”起来,使思政课教师“红”起来,才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作者:刘德福 王官成,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