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9日 星期二

    让法律长牙 啃掉文物腾退“硬骨头”

    作者:邓海建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9日 02版)

        【文化评析】   

     

        在法治中国语境下,啃掉文物腾退这块“硬骨头”,财政要出钱、制度要出力,而统筹协调的功夫,更需要各个部门形成合力。

     

        一直以来,不可移动文物腾退,都是文保工作中的“硬骨头”:恭王府腾退,花了28年时间;大高玄殿腾退,花了60年时间……时间流逝,程序拖沓,矛盾迁延,文物受损。在此背景下,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沈家本故居腾退、保护、合理利用只花了两年左右时间,可谓是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的速效样本。

     

        直管公房文物腾退的“沈家本样本”,最亮眼的经验,莫过于其间的“法字诀”。法院出谋划策、全程参与,帮助西城区依据文物法、物权法、合同法等方式,形成了“沈家本故居”腾退方案——照棚改腾退的政策和标准,由政府依法发布公告,将腾退列为保护措施,由文物管理使用单位依据公告与居民解除租赁合同,由政府出面动用财政资金和对接安置房源给予补偿安置。

     

        如此一来,在法律的强有力支援之下,有效纾解了腾退户的利益纠葛问题。以改善腾退户居住条件为前提的“沈家本样本”,遵循民生至上的思路,回应文保工作的症结,在确保利益平衡的前提下,实现了文物保护的初衷。有效地解决了文保领域存在的文化价值、经济利益、历史情感等多方面角力的紧张局面。

     

        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法之张力要能起到杠杆作用,地方部门对文保工作须有动真碰硬之心。一方面,文物腾退工作不能只捏“软柿子”,更不能绕着麻烦走。在公共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创新思路、发挥合力,才能真正护得文物周全。另一方面,腾退也好、维护也罢,该花钱的不能摊手耸肩、该出力的不能只口惠而实不至。尤其是关涉民生利益的时候,法律的刚性有时还须财政的暖意兜底。比如腾退户住进安置房,这需要公共政策尽心尽力。

     

        北京市文物局2010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324处,4成对外开放,大部分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文物建筑长期得不到修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7年过去,腾退工作虽有进展,但仍面临诸多现实难题。放眼全国,这样的困境是文保的通病。如今,有了“沈家本样本”,依法腾退之路有了新的借鉴范例。各地或都能从“沈家本样本”中感受到“法”字上的真功夫。

     

        文物要活起来,先要有序保护起来。在法治中国语境下,啃掉文物腾退这块“硬骨头”,财政要出钱、制度要出力,而统筹协调的功夫,更需要各个部门形成合力。

     

        (作者:邓海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