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某演习地域,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演练,在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地带展开。“红蓝”双方依托有利地形完成伪装,隐蔽部署,只有各型天线凸显着这里的不同寻常。
电子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欺骗与反欺骗……与红军展开较量的是某基地电子对抗训练大队。这个大队组建以来,通过在电磁空间“侦、测、扰、防”,把演习场变成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预演场”和创新战法的“试验田”,让几十支雄师劲旅经受无形战场的淬火,被誉为信息化作战的“磨刀石”。
2009年,某基地电子对抗训练大队正式组建,标志着我军从此拥有了一支为全军电子信息作战部队训练提供目标、对手、环境,共同演练训法战法的专业电子对抗训练部队。
“电子信息装备应该怎么建?”大队长丁兆忠提出“摸清主战装备技术性能、检验信息系统战术效能、挖掘抗干扰作战潜能”的思路。他带领大家全力解决“作战模拟不像、对抗过程不真、体系构建不全”三大难题,在对抗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受训的“红军”官兵感慨道,如今真的是“狼”来了。
与受训部队进行打擂式交锋,让电子对抗训练大队感受作战对手身份的“真”、战力的“强”、行动的“实”。刁难、打败受训部队,让他们发现弱项短板,找出改进办法,是训练大队始终如一的追求。有一年,3支电子对抗部队进驻基地。在近两个月的对抗演练中,大队专挑“红军”弱项,设置危局、难局、险局,让这些王牌部队吃尽苦头。
“从干扰的频率和强度分析,‘红方’的装备有几个功能模块没有使用。”面对“红方”指挥员的不服气,大队长丁兆忠通过数据回放的方式,向参演的官兵复盘对抗期间蓝方通信节点所在位置、采取的电磁干扰规避方法以及“红方”在实施电磁干扰中存在的不足。参演参训部队边打边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新战法,每打一仗,都有进步。曾被动挨打的某部,一年后重上演兵场,仅用规定的一半时间就开设多个通信枢纽,通过软件升级、嵌入信息技术改造,让装备反侦抗扰能力成倍增强。
“以‘一个面孔’实现与多个批次对手的有效对抗,提升不同类型部队的作战能力,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和作为。”大队技术组组长韩新文说,作为“磨刀石”,自身更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当好我军未来信息作战的“引领者”“设计者”。大队专门组建重点实验室、信息作战实验室、战术推演室,开发出指挥对抗模拟训练系统、电子对抗作战仿真推演系统等多个能够直接用于战术实验、战法推演的平台系统。
在一次对抗训练中,高级工程师冯涛发现,电磁环境构建不能满足训练需求,严重影响训练效果。对抗训练结束后,他研制了一套电磁环境仿真软件,解决了电磁环境构建缺乏辅助设计手段的问题。多位专家认为,这个软件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针对电子对抗部队训练评估难的问题,大队研发了电子对抗效果评估平台,建立了作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制定“红蓝”自主对抗检验评估的50余条标准。2016年,在某防空实战化演练任务中,大队采取“千分制”打分方法和基于整体作战效果的评估方法,对战备等级转换及紧急出动能力、机动展开能力等设计了31项评估内容、98个评分点,评估结果得到组训机关和部队的广泛认可。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赵世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