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
8月14日,中国宏观经济7月数据的公布引发各方关注。尽管部分指标较之上半年数据小幅回落,但总体平稳向好趋势不改。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连续12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9%,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增速依然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3次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普华永道等多家国际机构都对中国经济给予了正面评价,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加速器”。结构调整所激发的活力让中国这个世界经济的引擎更加持续有力。
世界经济格局的“中国亮色”
“从经济增量来看,中国排在世界第一,总量排在第二。有一项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等于美国欧洲日本的总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IMF近期发表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今明两年增速预计分别为3.5%和3.6%,与4月份预测值一致。其中,美国经济今明两年预计均增长2.1%,较4月份预测值分别下调0.2和0.4个百分点。IMF指出,美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表现较弱,并且美国政府酝酿推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力度可能不及预期,是调低美国增速预期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IMF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7%和6.4%。
观察中国经济这个“大个子”,如何在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方面打开格局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
彭博社近日发文《中国市场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指出中国市场已经开始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这得益于中国正在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德国“焦点在线”刊文《中国将这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指出中国不再是过去学习别人的发展模式,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仅在发展未来技术方面,中国就已投资了数十亿欧元。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应该说,超出了市场的预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对全球的贡献在加大:新特征正在呈现,比如移动支付、无人机的发展,高铁和新的能源的突破;上半年完成730多万人的就业,中国解决就业的能力,很少有国家能够与之匹敌;我们大力解决脱贫问题,规模巨大;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贸易摩擦上升的复杂环境之下,中国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扩大贸易,进口的增长对全球经济的拉动十分可观。
不少外媒评价,中国经济的增长源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上半年煤炭去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4%。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减少9.6%。去杠杆成效初显,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降成本措施加力,降低物流、用能等成本,减税降费新措施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补短板力度加大,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年再完成1000万人以上减贫任务,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结构调整激活的“中国潜力”
观察前7个月数据,结构的变化更加令人瞩目——
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达到10.7%,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要快5.7和4.3个百分点,彰显了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环保领域投资大幅增长40%以上,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3个百分点以上,体现投资结构的优化。
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让中国经济焕发新的生机。7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开始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性事实: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三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服务业发展有三个大的方向:一是新兴业态的出现,网购等带动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分享经济呈现巨大活力。二是以科技研发和设计为代表的“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迅猛。三是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教育、医疗、旅游等有了更高的需求,让现代生活服务业有了新空间。
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建设有序推进。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经纬,以城市群、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为依托的城市发展格局更趋优化,这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天地。
“比起其他国家,在市场经济的成熟度和资本要素方面,我们不占优势,但是从增长态势来看,我们具有优势。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工业化到了中期或者中后期,结合高科技引领的信息化以及部分要素的比较优势,我们将迎来一个升级版的中高速平台时期。”贾康说。
创新驱动支撑的“中国信心”
据美国研究统计,进入到21世纪后,中国的科技进步非常明显。在这之前,中国的科研投入只有美国的12%;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却涨到了75%;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科研投入将全面超过美国。
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活力的源头活水就是创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公布的最新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一并成为全球五个最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
今天,中国的创新正在以点到面,紧锣密鼓布局中。
今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刊发题为《深圳是创新温室》的文章,文章提到了美国的Wazer公司,当时车间里常规金属切削机床价格至少10万美元,深圳的技术帮助Wazer完善了一种用加压水的“水刀”技术,其台式切削机床价格只需5000美元左右。
数据显示,深圳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04%,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加强经费管理,吸引科研人才,加快成果转化,武汉光谷、株洲动力谷……一个个创新创业产业园正在涌动新活力。
“上半年,创新创业的指标体系里,就业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指标。相比2007年前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就业拉动增长了一倍。一系列支持双创的改革在推进,降税减费以及推进产业技术政策等综合在一起,保障就业的稳步增长,这是我们的底气和定力所在。”贾康说。
“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和科技论文发表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转化为生产力却不是很顺畅。科研体制的改革实际上正是去行政化和形成多元的、针对性的科研投入产出体制。原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可能是科研主力,但现在企业机构也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国家通过建立良性的科研激励机制,有利于形成层次多元的投入产出体系,并带动科研成果的二次转化。”赵锡军表示。
展望下半年,全球经济面临新的风险。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二是来自于发达国家本身,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部分国家债务负担明显高出正常水平,甚至超出了安全警戒线,人口老龄化带来严峻挑战。三是来自于金融领域。美联储动向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从上半年看,中国进口增长明显,消费需求升级蕴藏了巨大潜力,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赵晋平指出,只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将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作者:冯蕾 童浩 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