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矮小,黝黑,精瘦。
和许多村民一样,86岁的叶毛娣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横樟村的百年老宅中,喜欢在宽敞的烟火堂前乘凉午休。结婚、生子、年华老去,自家老屋默默见证了她生命的重要节点。然而就在一年前,叶毛娣所居住的老屋尚是一栋木质腐朽近40%、几近倾颓的危房。使老人的家旧貌换新颜的,是正在浙江省松阳县全面开展的“拯救老屋行动”。
自2016年以来,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提供的专项资金支持下,松阳县上百栋私人所有、文物保护级别较低的老屋得到了修缮。随着“拯救老屋行动”的开展,老户主们逐步向老屋回迁,年轻人返乡者渐增,投资者们也开始把目光投向这里。黛瓦下露出的笑颜、老屋中飘出的阵阵烟火都宣告着:这个民风淳朴的地方生机仍在、活力仍在、人情仍在。“拯救老屋行动”修好的不单是那些山坳里的房子,更有因老屋而联结在一起的人心。
同一屋檐下,以心换心
修缮老屋,采取房主自愿申报,基金会和申报人各出一半资金的方式进行。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松阳老屋面积较大,一栋房子往往分属多户人家,因而修复每栋房子都需要取得生活在其中的多个家庭的一致赞成,并共同商讨每户在修缮过程中出资出力的分配方案——而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塘后村31号老宅的产权由4户人家共有,但其中一户低保家庭因承担不起均摊费用而一度反对修缮。主要申报人江万清与户主们不断沟通协商,历经两个月终于达成一致:给予经济困难者更多包容和理解,由相对富裕的家庭承担大部分费用,各尽所能修好老屋。
这样的协商,几乎每天都在待修复或者修复中的老宅里进行着。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老屋办”)的工作人员说,统一老屋户主们的意见是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人们可能是亲戚,也可能是毫无血缘关系的普通邻居,他们之间还可能存在着多年未得到解决的人际矛盾。修复老屋的重要前提是各家各户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修复——解决矛盾,消除误会,看见彼此的难处,承担起自家的责任。因此,房屋的修缮不仅优化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使居民的邻里关系比以往更加和睦,共享拯救老屋的实际成果。
“孩子们愿意回来了”,谈起修缮前后的变化,不少户主都会提起这句话。包加理是大东坝镇第一位申请修屋的村民,站在焕然一新的香火堂中,他描述起了一年前老屋的残破景象:“年轻人过年回村的时候都不愿意进来,拜祭的时候天上下大雨,这里就下小雨,我们都得撑着雨伞。”老屋修好后,在老屋里长大的年轻一辈主动表示一定要找机会回家看看,在家里多待一段时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屋被修好,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们踏上了返乡之路,在老屋里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一种眷恋家乡的人们都能共享的喜悦,而这种喜悦不断传递,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申请修缮老屋的队伍中。
用心工作中,凝聚人心
“农民认知不到的事,当然也就做不到,而我们的职责就在于让农民意识到保护老屋的价值。”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认为,只有当村民们摒弃“老屋当废”的观念,发自内心地认可修缮工作的意义时,才会自发和自愿地保护老屋。
其实,转变户主的观念只是老屋办的工作难点之一。
老屋办的裘基鹏说,在修老屋上面,许多村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花费过这么大的开销,对补助金的真实性抱有疑虑:“这么大的‘馅饼’真的就砸到我的头上了吗?这‘馅饼’是真的吗?”因此,取得户主对补贴政策的信任至关重要。
老屋办的工作人员频繁奔走穿梭于松阳县的各个村落,与老屋中的每一位户主面对面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要使其认知到老屋的文化价值,又要让村民相信自己身后有着强大的财力支持。施工开始后,工作人员还经常去工地,检查工程细节,纠正不符规制之处。
正是这种真诚与执着打动了户主,让老屋办的工作在民众中获得了广泛认可。江万清表示,没有政府力量的支持,老屋是无论如何也修不起来的。遇到困难,只要打电话给老屋办,工作人员一定会耐心倾听,迅速了解情况,及时帮助解决,这令户主们非常满意。“他们(工作)真的很用心!”说起这些,江万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异乡人也发现了古村落与古宅独特的魅力,投资特色民宿。项颖颖便是这样一位怀着山水田园梦来到松阳的年轻人,但她所投资的民宿曾因违规改造,被政府勒令将违章面积全部拆除。从最初与政府部门的“博弈、对峙、不理解”,到日后的逐渐理解,项颖颖意识到任何翻新与改造都坚决不能破坏老屋的原貌,对此不能存在任何“特殊照顾”,否则松阳的古建管理将出现重大缺口。而县政府同时也在帮助项颖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邀请香港大学建筑系王维仁教授的团队进行民宿再设计,使老屋既保持了原风貌,又提升了居住舒适度。
与项颖颖相似,一批有情怀的、志同道合的人也不断因老屋而结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凭借老屋修缮与当地政府直接对话,见证着政府踏出的每一步。在松阳缓缓生长的,不仅有翻新的老屋、幽静的民宿,更有百姓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建设发展中,不忘初心
“拯救老屋行动”开展一年以来,松阳县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在工作的任何阶段都不能忘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才是行动的根本目的。在这“摸索着前进”的一年中,地方政府也尽可能给予了老屋户主们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做前期动员工作时,为避免占用务农时间,工作人员会特地选取晚间而不是白天去村民家走访;施工工作循序渐进,分期修复同一老屋的不同房间,保证户主在施工时仍然“有家可归”,不必特地到村外寻觅住处;主要修缮时间集中在农闲的冬半年,并随着户主的具体日程安排灵活调整。
《浙江省松阳县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修缮导则》规定:文物建筑修缮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能修补不替换,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建筑真实的历史信息。那么,现代元素与古老韵味是不可兼容的吗?黄滋认为:“老屋保持老屋的样子,并不意味着就要抵制屋内设施的现代化”,房屋的安全指数必须达标,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得到满足。经过修缮的老屋大多引入了室内冲水厕所、厨房防火设施、防漏电管线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它们为户主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令原住民们“愈发依恋自己的根”。
黄滋高度评价拯救老屋行动:基金会的专项资金补贴分担了修缮所需的大部分费用,令百姓产生了修缮家宅的动力,“保护传统文化和改善民生都是政府的责任,如今正能够一举两得。”不过,当前的文物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缺憾:部分老屋主人长期渴求入住新房,但他们无权拆除或任意翻新被认定为“保护性文物”的房屋,又没有用于另建新宅的土地,因此文物保护与户主的用房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矛盾。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黄滋建议浙江省建立起一套长效补偿机制,给予文物密集地区一定的政策倾斜,将更多的土地指标分配给迫切需要建筑用地的住户,“给百姓一条出路”。户主们得到新的宅基地后,破坏损毁老宅的可能性也将随之降低,有利于传统村落中的文物建筑保护。
以心换心,凝聚民心,不忘初心,增进民生福祉,助力文保工作更上一层楼,拯救老屋在行动,浙江松阳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