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丁火根,是浙江省长兴县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的一名水利专管员。园区滨临太湖,所有河道都与太湖连通。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就从事基层水利工作,是全县可能也是全省、全国最早的一批“资深河长”。此外,我还是园区16条河港河长工作的监督员,当地人开玩笑称我为“河道总督”。
每天早上7点不到,我就从家里出发,把园区内的16条河道都走一遍。一台数码相机、一支圆珠笔、一个笔记本,是我工作的“标配”。在巡查园区河道时,我喜欢边走边记,记录看到的问题,用相机定格现场,把问题和照片反馈给河长和相关责任人,让他们及时整改到位。
2013年,浙江省委提出了“五水共治”的目标后,当时已经57岁的我毛遂自荐,主动跟园区领导提出由我来牵头治理整个园区的河道。但很多人并不看好,甚至有同事劝我,“老丁你都快要退休了,就别折腾了。”但我觉得在岗一天就要尽一天责任。
记忆最深刻的是对杨家湾河道的整治。以前的杨家湾河道河水发黑,水草疯长,岸边还有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臭气扑鼻,老百姓多有抱怨。但这段2.4公里的河道所在的村子属于典型的城中村,沿线又有多家企业,整治涉及单位多,治理难度大,是一块“硬骨头”。
这样的场景必须改变!
河道治理第一步是清淤,但淤泥体量大,只能借用当地老百姓的低洼田暂时堆放。可一旦堆放淤泥就需要几个月时间,势必会影响老百姓的收成,补偿经费又有限,群众工作很难开展。
遇阻之际,我找到了村小组长老杨。“治水不是容易事,能彻底治好吗?”老杨当即提出了质疑。
“老杨你放心,我向你保证,这次一定让这里大变样,不敢说翻天覆地,至少也是改头换面。”我拍着胸脯保证。
见我如此笃定,老杨便主动配合我做好老百姓的工作,我们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终于做通了一部分老百姓的思想工作。一个月后,河岸边十几亩地都堆满了淤泥……经过整治,杨家河湾实现了水清、岸绿。
成功治理杨家湾河道让我对治水更加有信心,没有什么河道是不能治理的,没有一个老百姓是做不通工作的。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老百姓看到了结果,自然也会跟着一起干。
按照“一河一策”的治理方案,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的水域通过实现治理全覆盖,主要河道进行再提升,河道生态景观越来越美:原本的一潭死水变成一汪清波,曾经的“死角”变成了现在的“乐园”。现在我只要有空就会到治理好的河道边走走,看着老百姓在这条休闲观光景观河道散步、乘凉,我就很开心很自豪,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人人护水才能水清河美。这么多年的治水巡河经历,让我最感动的是老百姓的态度变化,从嘲笑、不解、旁观到理解、支持、参与。曾经追着我要赔偿的承包鱼塘的农户现在不停地感谢我,生态河塘养出的鱼比以前更鲜美,三天两头要让我去品尝湖鲜;曾经不配合的老百姓现在看到我在清理河道时会递上蒲扇、凉茶;曾经不管不问的村民主动要求参与河道保洁;曾经被人随手丢弃在河道里的生活垃圾已经很难看见了……
我明年就要退休了,河长手册也只剩下了最后几页。这些天,我正在拟定南太湖水域的长效保洁计划,希望流向太湖的这一泓河水永远清澈。
(作者:丁火根)
编辑点评:古有大禹治水“通九道”,今有河长上岗美河流。全面推行河长制短短半年多时间,从中央到地方高位推动、快速行动,出方案、定目标、建制度,一张张路线图、时间表密集出炉。从江河源头到海滨湖畔,无论大江大河还是支流小河,越来越多的河流有了健康“守门人”。在未来,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进,省长、市长、县长、乡长、村主任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可能成为河长,成为守护我们“生命之流”的生态卫士,每一条河流都将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