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画的考古漫画,近年来在考古圈出了风头。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这些漫画结集出版,风势不减,愈刮愈猛了。
一位爱漫画的女学生,又那么热爱考古,自称是“考古圈一画画的,漫画圈一挖墓的”。她就是阿三,真名叫李子一,在大学攻读考古学时,因为热爱考古,自称为女汉子;又因为喜欢漫画,她开始让漫画也喜欢上考古。于是一个品牌在不知不觉中诞生,这就是《考古入坑指南》。
当漫画喜欢上考古,又当你喜欢上这考古漫画,你会觉着考古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不再清冷,也不再神秘,相反却是色彩缤纷,妙趣横生。
用漫画描述考古,阿三不能算是第一,但在学考古做考古时画考古漫画,而且画得这样出色,那就再没有第二位了。
我不大懂得漫画,但略知漫画有一个明确的功用,那就是讽喻。这样的漫画,画意在画外。阿三的漫画,是属于专业漫画,是知识类的漫画,觉得画意是要将无趣变得有趣,将有趣变得更有趣。而且是将小众冷僻的知识提升起温度,让它变得温暖、平实又贴近大众。
的确,考古这行当,虽然行内有人可以爱它爱得情真意切,但过去却不大为大众理解,现在也仍然有许多人不那么理解。熟知专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这专业,也是责无旁贷。阿三一面研习考古,一面将所学得的知识用漫画知会同学,也惠及公众,功莫大焉。
阿三的漫画,内涵与情趣,都超出一般的同类专业性漫画。画面既有充实的情节,也有真实的细节;既有写实的风格,也有浪漫的情怀。在内容上表达准确,文与画都在专业范畴内流转。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却无哗众取宠的念想。画得也是非常认真,虽然是漫画,却并不是随意走笔,让人感觉漫画也可以这样一丝不苟。
考古与大众之间,距离不小,这行当不大容易为大众了解和理解。这距离尽管在日渐缩小,但沟通还大有潜力,有了阿三的漫画,就又多了一种沟通的方式,也许这是个不错的方式,觉得应当有相当多的人愿意由这些漫画认知考古。阿三说:“考古专业涉及文、理、工、医,就像是法医和侦探的结合体,即便仅仅挖掘出散落在泥土里的碎片、古人吃剩的骨头,无论它们多么小、多么不起眼,根据这些知识,我们也能推断出它们在历史中的价值。”考古正是如此!在考古人眼里,这些都是有研究价值的,它们包含的许多故事,都等待着考古人来讲述。
考古是什么,怎样去考古,考古能研究什么问题,考古在研究什么前沿课题,考古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在阿三漫画中都有她的理解和解答。这部漫画在细节上颇见功夫,表现了学生考古实习的苦乐,再现了考古中的日常感受,生动而自然。其中有群体的故事,也有个人经历,有生活,有感悟。我甚至觉得这本漫画就是田野考古实习手册,等同于图解考古操作规程,可以作为考古学的入门参考。
读阿三这部考古漫画集,感觉还有一种特别的气场,健康,开朗,积极,执着,这些词都可以用来形容这个气场。这就是一种精神,正如鲁迅《漫谈漫画》所说:“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地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好的漫画,如锤如锣,震撼人心。不过一般人的理解,漫画是个现代词,是个现代画种。殊不知漫画古已有之,虽然那些画并无“漫”之名,却有漫画之实。我做考古研究,也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漫画考古。
我们知道漫画在日本非常流行,有人觉得中国漫画源于日本。日本曾将漫画称为“戏画”“狂画”“大津绘”“鸟羽绘”,后来又称为“诙谐画”“滑稽画”“讽刺画”等。1902年日本现代漫画家北泽乐天在《时事新报》上主编“时事漫画”专栏,统一了漫画称谓。日本漫画家称,“漫画”一词来自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述的一种漫画鸟,其实这种鸟更早见于北宋人晁说之的《嵩山文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漫画》,有“漫画复漫画”一语。
漫画复漫画,鸟儿的嘴在水里画来画去,鱼就画到了嘴里。这应当是一种涉禽,漫画鸟可能是俗名,学名有待考论。这漫画鸟居然成就了一个画种的名称,贡献不小。在古代“漫画”一词出现不晚,漫画出现更早,只是没有漫画之名而已。一些青铜、漆器、陶瓷纹饰,有的动物与人物都体现有漫画风格。时代更早的彩陶甚至岩画上的动物与人物,都流露出十足的漫画风,有变形夸张,有明确寓意,那就是漫画。
考古对古代漫画的解读,独有与生俱来的便利。考古人对发扬古代漫画的技巧与精神,也算是近水楼台了。阿三树立了标杆,希望有更多的年轻考古学者加入这个行列,用考古漫画搭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让这桥梁畅通无阻。
(作者:王仁湘,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