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星期一

    用“生态疗法”实现“绿色脱贫”

    作者:本报记者 刘伟 吕慎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05版)
    本报副总编辑刘伟(中)在贵州普定县采访当地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的情况。本报记者 吕慎摄/光明图片

        中国的西南地区,总给人一种绿水青山的印象。然而在很多地方,这美景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生态癌症”——石漠化。这是比荒漠化更可怕的自然退化现象:石头山上千甚至上万年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由于长期不合理耕作造成水土流失,只剩下满山白花花的石头。如何在这样的地方战胜贫困?通过蹲点式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群众面对生态顽疾,用“生态疗法”实现“绿色脱贫”的智慧!

     

        照理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绿色。那么,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贵州普定县为什么也会出现石漠化?经过深入调研,记者才明白,由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表破碎、罅隙密布,能形成有效径流的也就占降水量的20%,而山区坡度又大,地表根本存不住水,更不要说用于农业生产了。

     

        面对这看似无解的问题,当地群众却想出了办法。随着乡村硬化道路的增多,路面成了很好的集雨面,大家就在路两侧建起边沟,把路上的雨水引到田边的水窖里。像这样充满智慧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在战胜贫困历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精神。在普定县的梭筛村,一望无际的桃林在石漠化深山里傲然挺立。这近万亩的桃园是怎么在石漠化率高达95%的山上种出来的?攀上陡崖,走到林下才能发现,每一棵桃树都长在一个凿出来的石坑中,而坑里的土壤全是从别处肩挑背负运上山的。一问才知道,他们累计撬石凿岩20万吨,填以湖岸客土40万立方米,才有了这片希望的绿色。靠着桃树,这里每户年收入达七八万元,人均达到了1.2万元,远高于全县、全省的水平。群众都说,“我们这儿石头里能开花,岩山上能结果”。

     

        (本报记者 刘伟 吕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