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
前些日子,沉寂已久的“雷剧”再出新番,电视剧《敌后便衣队传奇》的片段在网络上流传,引发热议:红军举办的“比武大会”上,“爆破王”马洛准备了一盘包子。只见他拿起包子,咬了一口,随手一丢,竟然炸了!这还没完,不仅是包子,黄瓜、胡萝卜也能炸。原来,这是他研究的“包子雷”和“蔬菜雷”,此外还有“天蝎雷”“闪电雷”……这段情节经过网络传播,迅速在观众中扩散开去,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舆论上引起了激烈争议。
视频网站上雷剧复临,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有人分析,这是受了以动漫作品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影响,毕竟,在脑洞大开的二次元世界中,像“包子雷”这样的桥段算不得什么新鲜玩意儿。此说不无道理。但问题在于,既非架空,亦非幻想,如此严肃而厚重的革命历史题材,本应成为主流文艺作品的典范,却一味追逐轻巧浮浅的潮流,实在不该。再退一步说,成人犯的错误,不该把“锅”甩给二次元世界的孩子来背。
随着媒介巨变,观剧平台逐渐向网络和移动端发展,“网生代”成长为收视主流群体。主力观剧人群的迁移,难免影响到电视剧的表现风格。不过,就算是拍给青少年看的戏,“雷”也不是非埋不可。他们的确对飞扬的想象力青睐有加,但对艺术作品的价值观、真实感、艺术性也同样有要求。就像动画世界里飞天遁地的英雄、变化多端的精灵,无论如何天马行空,总是以观照历史与现实、引发观者对人生课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为底色。反观雷剧,脱离生活逻辑,枉顾历史真实,除了引发诟病吐槽,无法让人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不仅如此,搞不好“包子雷”一炸,就把作品中思想内涵的深刻、艺术水准的高超以及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给炸得灰飞烟灭。
除了这类明显的“雷”,还有一类隐藏颇深的“雷”。情节上虽不至于辣眼睛,却总给人以编造附会之感。譬如有的谍战剧,地下党员居然用黑帮身份当掩护,做派流气、行事鲁莽;战争剧总爱给情爱故事和浪漫桥段强行加戏,不论斗争多激烈,主人公总得有点儿女情长,人生才算完满;宫廷剧、都市情感剧中,一些情节为虐而虐,一味凸显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反而显得其双商不高,能拥有美满结局全靠运气;有的奇幻剧里,演员造型夸张却美感不足,剧情离奇而缺乏逻辑,场面宏大却特效粗糙,所宣扬的价值观也出现偏差。
既然观众都不愿意看到雷剧,创作者也不愿意生产雷剧遭人非议,那么为何雷剧还会频频出现呢?深究起来,首先应归因于编剧行业的浮躁心态。演员张译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去一个编剧基本上要用半年时间写出一个电视剧剧本,但是现在可能一两个月就出一个梗概,写出头三集就敢开机”。没有时间体验生活,不费精力沉淀学习,单凭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即使想象再天马行空,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难免出现胡编滥造的情况。当然,这可能有资本运作和商业逻辑从中作梗,但倘若因此就不顾应有的底线,以雷人剧情糊弄观众,则何异于自甘堕落。不仅如此,编剧群体正面临被架空的危险。不只是导演、制片人,一些演员也不重视一剧之本。他们在创作中各行其是,使本该浑然一体的影视剧作品变成了良莠不齐的点子和段子的拼凑,难免“雷影”重重。再者,雷剧因出位言语和争议剧情形成舆论热点,有时反而在吐槽声中获得骄人的市场成绩。这种吊诡现象频现,也助长了业界以造“雷”埋“雷”为能事的不良风气。事到如今,一部分从业者以为编剧不过尔尔,艺术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箴言也被抛诸脑后。在如此浮躁的创作思路指导下,作品能不雷吗?
总而言之,要根治雷人雷语,还得从影视剧创作的整体生态着手。和娱乐圈的“小鲜肉崇拜”“天价片酬”“五毛特效”等现象一样,“雷剧”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能否治理雷剧生产的土壤,改造出让好戏得市场的环境才是关键。什么时候,当演技的魅力大过颜值,当编剧得到应有的尊重,当创作不受资本的操控,当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越来越多,那些骇人听闻的“滚滚雷声”,便自然会消弭于无形。
(作者:鲁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