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30日 星期日

    钧瓷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耿亚伟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30日 10版)
    从一座有几百年烧造历史的窑口上方向下观察,一名窑工正在摆放上过釉色的陶器作品。经过高温烧制后,一件件钧瓷器物将在“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幻化中问世。 光明图片
    对每一件器物精心雕琢和打磨,是匠师的一节必修课,他们极尽苛刻地把每一件作品做到完美,但作品最终能否会成为一件传世宝器,哪位匠师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光明图片
    钧瓷烧造工艺形式多样,现代化的液化气和电气化烧制工艺,可以显著提高成品率,而传统的柴烧、煤烧工艺因受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外部因素影响,成品率更难以把握,自古便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可见钧瓷之珍贵。 光明图片
    钧瓷的最前端工艺便是制作模型,它是同一件作品的最初型,器型设计师和模具师的设计思路和审美观念直接决定了一件作品能否成功。 光明图片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文明的符号,也是展现各地地方文化的载体。本期《人文地理》版关注传统手工艺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陶瓷,聚焦我国古代陶瓷技艺高峰期北宋时期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和当时北方最大的民窑磁州窑,跟随摄影师的镜头走进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地”,了解其今天的传承和发展。

     

    ——编者

     

        每当走近神垕镇,远远望去,房舍依山势而建,烟囱沿山体林立,青烟袅袅,弥漫在古镇的半空,一个烟囱就是一座钧窑,如樯的烟囱标志着神垕传承历史的生命力。烟囱是神垕不可缺失的文化元素,是这座千年古镇的灵魂。

     

        钧瓷产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兴盛于宋代。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古朴的造型、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是我的挚爱,我也因为钧瓷而开始了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禹州是我的故乡,因此我得以持续十几年在神垕镇拍摄钧瓷,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400多家窑场,这些窑场的主人和窑工几乎都是我的拍摄对象和好友。我总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练泥,一起装窑,一起看着一件件精美华丽的作品出世,每每在他们最自然、最畅快的状态中按下我的快门,就像他们得心应手地去拉出一个有生命的泥坯一样,我的作品同样在得心应手之时完成。十几年的风霜雨雪,十几年的钧窑缘分,这里是我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钧瓷制作是一项复杂而高难度的技术。其工艺的复杂从选料开始,到最后烧制出成品,其间的大大小小数十道工序中,任何一个小小的瑕疵都会造成前功尽弃。过去钧瓷烧制使用的是传统的松木窑,并使用木柴烧制,窑火很难控制,因此窑内的温度难以达到理想的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色的成色。制作工艺的复杂,映衬出钧瓷的珍贵,据说在烧制过程中,钧瓷成品里有七成会报废,而这其中的上品更为罕见。

     

        钧瓷制作也是一门综合艺术。精美的钧瓷作品可以说是无字的诗、立体的画、流畅的旋律、优美的舞姿。钧瓷传人绝不是把玩泥土的匠人,而是用心灵去创作的艺术家。真正的钧瓷创作是心迹的物化,是心与物的合一,而不仅是满足于对泥土的征服。传承钧瓷烧制技艺的工匠们在造型设计、配釉等各种工艺环节中,创造性地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设计信念以及对艺术的感悟注入其中,从而丰富了钧瓷的艺术形式,使得钧瓷在造型艺术、釉色窑变等诸方面不断有新的创新和突破。

     

        每当我站在钧窑作坊之中,总能生出许多联想,一件作品经过多少道工序,多少匠师们辛劳的双手,费尽了多少窑工的心血,才能问世。只有极少量珍品能走进最高殿堂,而更多的残品却会被砸碎,每次看到这些静静躺在墙角的碎片,我就对钧瓷产生更多的爱怜之情。

     

        我最爱看开窑,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怀着焦渴的期待,等待着窑门打开的那一刹那。每到这时,窑工们与天、地、水、火、土融为一体,等待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发生、等待着千里挑一的珍品。没有追求的苦,何来得到的甜,窑工们用赤诚融化冬天的寒冰,才能迎来春天,才能收获更美丽的艺术之花。

     

        (作者:耿亚伟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