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新修葺的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通村到户,一排排葱郁的果树徐徐飘香……地处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市铜山区,近年来依托经济优势,瞄准乡村公共设施短板,在道路、饮水、医疗等民生项目上加大投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改善村容村貌,打通惠民便民的“最后100米”,把政绩结结实实地建立在群众的获得感上。
一条路通到家门口
三伏天气,走进郑集镇石楼村,村组间一条条水泥路让人感到格外清爽。“以前,村里只有一条主干道是水泥路,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我老伴的两条腿就是在家门口跌骨折的。”66岁的村民高荣华正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到村口老槐树下纳凉。他告诉记者,现在政府为老百姓在家门口修了水泥路,串门都方便了。
石楼村位于铜山北部,位置偏远,发展相对缓慢,公共设施落后。“改变先从道路开始。”石楼村党支部书记张辉说,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全村自2013年开始进行道路改造。随着水泥路一点点铺开,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尴尬局面逐渐改善。如今,石楼村辖区内的13个自然村中,家家户户的门口都通了水泥路。
“以前,区财政投资主要用于村级以上主干道建设,村组间、户户间的小路则是属地负责,很多贫困村想修小路却没钱。”铜山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延安介绍,近年来,铜山区把乡村道路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共建乡间小路214条,总长超过240公里,真正实现了乡村水泥道路由“村村通”到“户户通”。
一碗水喝出安全感
“山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壶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一曲民谣唱出了铜山区西北片农民饮水难的辛酸。
在铜山高集村、沙楼村等偏远地区,很多农民祖祖辈辈饮水困难,甚至喝着高氟水、苦咸水。“以前咱这里的水啊,吃了肚子疼,村里人都到几里外的地方担深井水。”提起饮水问题,房村镇尚王村67岁的村民宋孝柱回忆说。“自从通了自来水,我家先后装上了净水器、太阳能,不仅安全,而且方便。”
“健康安全的饮用水是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的关键。”铜山区水利局副局长赵荣良介绍,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铜山先后投入4.5亿元,在16个镇、200多个村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目前,全区已有农村水库160座,水源井318眼,完成铺设供水管网9813公里,农村地区基本实现自来水全覆盖。”
目前,铜山区97.64万农村百姓都用上了与城里“同源同质”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挑井水的历史。
一间房保障健康权
在房村镇尚王村新建的标准化卫生室里,200平方米的诊室敞亮洁净,治疗室、观察室、药房三室分离,无菌柜、呼吸机、血糖仪等设备一应俱全。“以前看病要去5公里外的镇上,一来一回就是大半天,现在不出100米就能看病拿药,方便多了,健康也有了保障。”刚做完身体检查的村民杨桂兰深有感触。
在铜山,像这样的标准化村卫生室还有50个。村医孟长青告诉记者,原先的卫生室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设施简陋,除了听诊器和血压计以外,再没有任何仪器设备,常用药也不齐全,村民们宁愿“小病到镇里,大病到市里”。
为了缓解这一尴尬,从现实层面破解广大农村群众就近“看病难”的问题,自2015年起,铜山区先后投资3000万元用于村级卫生室建设,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据悉,该区已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50个,2017年将计划完成100个,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率达90%以上。如今,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铜山要在民生上持续发力,从小切口服务大民生,让全区90多万农村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
(作者:郑晋鸣 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