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6日 星期三

    亲如兄弟

    作者:樊希安 石丽侠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6日 16版)
    郑律成 资料图片
    1986年12月,公木(右)及夫人吴翔与郑律成夫人丁雪松(中)在一起。资料图片

        2010年,河北辛集市举办公木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郑律成夫人丁雪松挥笔题词:“公木,亲如兄弟”,并特派女儿郑小提参会。此时的丁雪松已92岁高龄,手有些颤抖,但还是极其认真地题词,写了几次,然后挑了一幅好的让女儿带到纪念会上,以表达她和郑律成对公木的怀念之情。

     

        公木和郑律成是在延安南门外西山坳的土窑洞里相识的。公木当时28岁,浓眉、粗鼻、阔嘴,浑然“燕赵慷慨之士”模样,虽不善言辞,但为人热情恳切,肚里有学问,又会写诗,人称“博士”。郑律成虽然刚结识他,但对“博士”早有耳闻,今一相见,又恰住一个窑洞,心里自是欢喜。

     

        郑律成时年二十三四岁,中等身材,腰杆挺直,肩膀宽阔,棱角分明,红脸庞,两眼炯炯有神,浑身充满激情和活力,人们管他叫“小郑”。“小郑”虽小,但已在音乐创作方面成绩斐然。他1937年7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音乐教员。特别是他创作的《延安颂》《延水谣》,已传遍整个陕甘宁边区,几乎人人都会唱爱唱。对于这些,公木早已有所了解。

     

        在共住一个窑洞的日子里,在以后不眠之夜的彻夜长谈中,公木对郑律成的身世和成长道路有了更多的了解。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出生在朝鲜全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家庭。在他出生的四年之前,朝鲜已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地,父亲郑海业是个爱国者,支持儿子们参加抗日救国斗争。郑律成的三个哥哥都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生命。19岁时,郑律成随三哥来到中国,进入南京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电话局工作,收集日本的情报。为了更好地掩护身份,组织上资助他去上海学习音乐。本来就有着音乐天赋的郑律成,深深爱上了音乐,音乐才华也就此绽放。酷爱音乐的他改名律成,渴望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七七事变”之后,他和一批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到延安之后,身上的音乐才华有了用武之地,火热的战斗生活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

     

        共同的政治信念、相同的奋斗目标、相似的生活和革命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两人很愉快地走到一起,而长期同吃同住的战斗生活,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他们同饮一个杓桶打的开水,同吃一副扁担挑的饭菜,风晨月夕,同在畔上听谢翰文同志讲井冈山,讲遵义,讲雪山草地。有时又同听谢翰文科长宣读华北、江南各个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传来的捷报。这些便成为他们在工作中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志拿去写通讯,有的同志作宣传画的题材,公木则写在时事报告的提纲里,郑律成谱入歌曲中。

     

        在延安,公木和郑律成合作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当时称《八路军进行曲》),受到人们赞誉。面对荣誉和奖励,两人都展示了谦虚的品格。公木在多种场合说:“此事是郑律成提出来的”,“我只是写了八段歌词,创意布局,多得力于郑律成同志”,“郑律成同志为我的歌词插上了翅膀”。郑律成也多次说:“没有公木同志作词,我那些曲就谱不出来,是他的歌词让我产生了激情、产生了冲动。”

     

        几十年过去了,公木和郑律成始终保持着兄弟情谊。1976年春天,郑律成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办事,其间几次去公木家里看望公木,两人相约有机会再度合作,写一首歌唱周总理的歌曲,但这一约定随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猝然离世而成终生遗憾。

     

        (作者:樊希安 石丽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