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作为全国收案量和结案量最大的基层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600平方米的立案大厅空荡荡的,再没有人头攒动的等待和忙碌,记者差点以为跑错了地方。改变来自浦东法院开发的“二维码”自助立案系统,创新了立案方式,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诉讼服务体验。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日前播出,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聚焦司法体制改革,讲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如何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如何为老百姓更好地守护公正,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如何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片中特别提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二维码”自助立案特色机制。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在法院立案,等待时间至少节省半小时。一位律师说,在来法院的地铁上就已扫码登录,录入完成案件信息,来到现场只需等审核确认,一般十几分钟就可完成立案。而在过去,每天好几百人排队立案,从取号到办理要一个多小时,要是再碰上不符合立案的情况,一些当事人很容易情绪焦躁,甚至引发争执冲突。
事实上,除了“二维码”立案,2015年5月,浦东法院研发的自助立案系统已正式运行,主要针对较为简单的民、商事案件,集团诉讼案件及执行案件,也就是俗称的“立案ATM机”,立案平均仅需15分钟。2016年3月,在此基础上,浦东法院进一步推出“二维码”立案,受到群众好评。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改革正确的方向;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敢于担当、攻坚破难,着力破解难题;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拥抱时代,抢抓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说,上海高院是中央确定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作为这场伟大改革的参与者,在观看专题片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他介绍,在改革推进的道路上,上海法院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改革的思维推进工作,以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司法责任制改革、立案登记制改革、执行体制改革、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和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推进“阳光司法,透明法院”建设等多项改革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与此同时,上海法院紧跟时代步伐,将司法改革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取得积极成效。“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创造性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破解难题,探索了一条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融合的新路子,为运用现代科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供了广阔前景。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